上个周六,听到小明妈妈和小童妈妈在聊天,聊的不亦乐乎。
聊的什么这么热闹?
关于书。
小童妈妈说,远方文学组织的活动都挺好,现在背诗背得可带劲了。
但是还有一点,我有点困惑,小童不怎么爱读书,但是他喜欢听书,买了好几个听书APP,但是效果不怎么好,我有点苦恼,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
话说,小明妈妈是公立学校的语文老师,好多家长也爱跟她交流孩子的事儿。
小明妈妈说,哦,疫情期间也跟我们班的家长交流过,毕竟那会儿时间多,家里书也多,她们就想让孩子多读读书,但是,遗憾的是孩子读不进去。
你觉得书该用来读?还是应该用来听?
小童妈妈说,我觉得应该是读的,但是疫情期间不是老上网课吗?眼睛都近视了,所以才买的APP,他喜欢听,但是我问了几个问题,感觉他什么都没听进去。
小明妈妈说,忘了是谁说的了,但是他讲的道理,我觉得是对的,他说,大多数的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听的。
读书的过程是眼睛看到这些字之后,大脑做出反应,会综合调动之前的感受,去揣摩,去思考,去联想,去进行更深入一些的领悟。
而这一系列的综合的过程呢,都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手眼脑的协调的。
在读书的时候,时间是归自己控制的。就像咱们在路上往前走,前面有目的地,而路边是有风景的,咱们在看风景,也要到达那个目的地。
听书呢,首先时间是不受咱们控制的。那这个过程就像咱们坐在一辆车上看风景,那么这个时间就是由司机来决定的,也就是说是归那些发出声音,在那儿念书的这个人控制的。
当咱们在车上的时候,发现路边一处很美的风景,想停车下去看看,那咱们得跟司机商量,换句话说,咱们得暂停,倒回去再听一遍。
那么这个过程呢?就有着一定的时间成本,或者是正在做着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不方便去做这个动作了,可能一瞬间的灵感就错过去了。
所以说同样一本书,咱们读一遍获得的营养,要远远大于走马观花听一遍。因为听的时候没有时间去做联想、思考、领悟,就过去了。
再有从听书的内容来说,如果是纯故事性的,比如说听单田芳讲评书,他是一边说书,一边评论, 那就是单田芳替咱们思考了,替咱们讲解了。那么这一类故事性很强的书,可以用来听,也就是做一个休闲吧。
但是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这个不要去听。
为什么呢?
因为在文学性很强的作品里面,会有一些精美绝伦的句子和段落,他们能引发人的思考。
就像说咱们在读书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精美的句子,可以这样形容,就仿佛你在人潮人海中,看到一个特别美丽的姑娘,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那咱们读书读到这的时候,因为是走着的,那咱们就可以站住, 可以看看她,可以反复地看看她,也就是说可以多品读这个句子的美妙,它好在哪里?
但是坐车呢,就错过去了。
尤其是在山里面坐着摆渡车,可能看第二眼都来不及,美景转瞬即逝。
那可能你要问,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听书软件呢?
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因为有些读过很多书的人的领悟,他们发现了,普通人可能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或者说是有阅读障碍。他就不习惯看字,我们班真有这的孩子。这就形成了一个人们的痛点,即需求,那么市场来解决这个痛点,就出现了听书,把大量的书都变成了有声读物,让大家去听。
这个初衷是挺好的,但其实也是违背了读书的基本原则。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读过很多书的人,在割那些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的韭菜。
所以呀,我觉得这个人说的有道理,咱们都不要成为韭菜。
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人,有自己的悟性,能够读更多的好书,能做成更多的事。
小童妈妈说,有道理呀,小童没有阅读障碍,他就是懒,那我陪着孩子读一阵吧,趁着他现在喜欢上了背诵,一鼓作气。
小明妈妈说,对,咱们做父母的要创造读书的氛围,和孩子在一起,等孩子深刻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他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领悟,你让他听,他都不去听了。
不是所有的鲜花,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幸福,比如那看着挺美的罂粟。
………………
这是第32篇,固定每周一三五发文,敬请期待下篇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