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唐代]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
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
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
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
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
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
贻厥后昆芳。
【注】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李隆基(685.09.08-762.05.03),唐朝皇帝,712年9月8日至756年8月12日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玄宗在位后期爆发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国势走向衰落。
浣溪沙·端午
[宋代]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译: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赏: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太平御览》卷31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午”、“重五”、“重午”。民间有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吊屈原等风俗。本篇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南乡子·端午
[宋代] 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
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
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注】(1035-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哲宗元佑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就卜居其地。
《南乡子·端午》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词,整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节的一种闲愁。
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闲情。
整首词深婉含蓄,抒发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端午
[宋代] 丘葵
世乱逢端午,
凄凉吊古心。
空存蒲长绿,
不见黍包金。
蛇壑横人骨,
鳌江绝古音。
追思前日事,
愁比海波深。
端午
[宋代] 赵蕃
年年端午风兼雨,
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
舍南舍北鹁鸠喧。
【注】赵蕃(诗人,学者)(二一四三~二二一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二年,年八十七岁。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水永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十七卷。
端午
[宋代] 赵友直
节过端阳日,
蒲觞满自斟。
兴怀多感旧,
吊古漫成吟。
端午
[宋代] 周承勋
谁家解崇吐千瓶,
丹墨交辉走百灵。
尽使跬蛇归药笼,
又缠萧艾作人形。
安得彩丝十万丈,
东南西北系飘零。
端午
[宋代] 连文凤
相传楚俗试兰汤,
一枕南薰日正长。
门掩绿阴无个事,
起来烧过午时香。
端午
[宋代] 张玉孃
晓糁浦玉泛琼浆,
臂结红丝暗自伤。
莫漫相逢宜楚节,
独娄清梦隔潇湘。
端午
[宋代]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
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
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
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
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
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
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
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
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
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
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
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
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
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
高歌舞槐翠。
水调歌头 端午
[元代] 王旭
漱齿汲寒井,
理发趁凉风。
先生畏暑晨起,
笑语听儿童。
说道今年重午,
节物随宜稍具,
还与去年同。
己喜酒尊冽,
更觉*盘丰。
愿人生,
常醉饱,
百年中。
独醒竟复何事,
憔悴佩兰翁。
我有青青好艾,
收蓄已经三载,
疗病不无功。
从此更多采,
莫遣药囊空。
小重山·端午
[元代]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
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
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
树转午阴凉。
【注】“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索”或者“长命缕”,据说能够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写追悼屈子之情思了。“往事莫论量”,确实,千年已过,人们记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离骚》,而是汨罗江投河自尽的忠义气节。“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华,终明儿不灭,将屈原的千古大义与日星之光相提并论,并不为过,大忠大义,理当被永世铭记。“离骚读罢宗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千年已过,便是何等的悲歌大义,又能被几人记得呢?便是记得,又有几人能解?树转午阴凉,端午之时的燥热天气,能得一份的凉意已是不易,莫非也是屈子的美意吗?结尾由情归景,景中又似有余情,大有余音不绝之意。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都很多,多半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
读中国古诗词总让人觉得气闷,而没有怒发冲冠的畅快,好像他们只会躲在角落里哀怨或者表明忠心,从来都不会愤怒似的。最多不过是装疯卖傻,“学呆,妆痴,谁解其中意?”“尽教他争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沉醉,都不管天和地”,没有几个敢真正站起来去怒去喊去抗争!这和《诗经》开创的“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温柔敦厚的诗风与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
端午
【清】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注】文秀,中国清朝末代皇妃。1909年12月20日生于满洲镶黄旗的贵族官僚人家。小名蕙心,学名傅玉芳,蒙古族,姓额尔德特氏。1953年9月17日晚10时,文秀因心梗死于家中。文秀终年43岁,一生未有子女。清顺治元年(1644年),家族跟随多尔衮入关,按所在旗被分配在北京安定门内定居,世代有人在清朝为官。1921年初,文秀刚过11岁,宫里传来要为已退位但仍保留帝号的溥仪选择皇后的消息。因文秀祖上是已入旗籍的蒙古族贵族,符合候选条件,文秀的五叔华堪(在清末也做过吏部尚书)来和蒋氏商量,要给文秀照个相片送去参选。1922年11月30日,未满13周岁的文秀进宫,成了16岁的溥仪的淑妃。文秀进宫后,住在西六宫的长春宫。长春宫曾是慈禧太后住过23年的地方,装饰华丽,陈设精美。但是文秀心情一直抑郁苦闷。文秀自幼喜欢读书写字,长春宫的西配殿承禧殿是她的书房。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派兵将溥仪赶出皇宫。文秀1925年3月5日随溥仪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25日从天津住所静园出走,住进宾馆,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溥仪不愿闹上法院,遂经双方律师交涉“私了”,由溥仪付给文秀5.5万元赡养费。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体面,还于1931年9月13日在京、津、沪报纸上发布广告刊登“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1947年,38岁的文秀曾在《华北日报》当过校对。为了生计,与报社社长的表弟、时任北平行营长官李宗仁部下少校军需官、40多岁尚未结婚的河南人刘振东结婚,在地安门外白米斜街租了三间房屋安家度日。1953年9月17日晚10时,文秀因心梗死于家中,只有刘振东守在身旁。事后由刘振东所在清洁队帮助钉了一具木板薄棺,埋葬在安定门外的义地里。
端午感怀
伏身清流以守洁质,
报国无望而绝尘世,
郢都的雾霾让你带着无限眷恋行吟泽畔,空自回望,
自你纵身汨罗那刻起就注定五月初五会联缀不朽的传奇。
屈子啊,
恶禽臭物,掩不住你对群小的蔑视,
芳草美人,总是你高洁品格的自比。
不遇明君啊,让你怀信侘傺,
民生多艰啊,叫你太息掩涕!
举世皆浊,唯尔独清,
众人皆醉,只你独醒,
先知先觉,注定使你孤寂无比!
你走了,谁再高冠之岌岌?
你走了,谁再长佩之陆离?
你走了,谁再集芙蓉以为裳?
你走了,谁再制芰荷以为衣?
你真走了,你走了两千三百年;
你仍活着,你也活了二十三个世纪。
你赤心爱国的血液一直流淌在后世仁人的血脉里,
一代代有志之士也总在吟诵着那浪漫的楚辞!
今天又逢五月初五,
龙舟竞渡不为赶到沅湘救你,
艾蒿悬楣亦只是为防虫驱疫,
飘香的粽子勉强能唤起你忌日原本的意义!
金钱扭曲了人性的时风里,
不知你高洁的精神还有多少人承袭!
——象山耕夫匆于端午(2016.06.09)
作者通联: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
邮编:448000
Email:sxp0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