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经历更多更用力些,有时不是为了熬成经验成为很厉害的人;而是为了遇见更好你,为了有机会能和更好的彼此并肩作战。——这些往往走过时才会发现
这篇文章不为公众号所创,亦不想在构思前就思考好如何吸引更多的驻足,好久没有为自己写一篇文章了,希望可以让自己满意,可以藏在记忆的阑珊花影处,长久的不褪去底色。
没必要去改变世界,世界比你想象的还要好一些
四五年前,生日宴上许下了三个心愿:1.我要学文2.我要学新闻3.我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四五年过去了,歪歪扭扭有些蹩脚的实现了前两个愿望。
两三年前,刘同的那本《谁的青春不迷茫》表露出了很多人想要表达却又有些词穷的青春笔记,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战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今年,确切的说是这两三个月走过,我想和世界一起变得更好,也是为了追逐拥抱更好的世界为什么要拒绝改变,坚守顽固呢。改变世界好难,自己要容易很多。以前很害怕改变,怕失去,怕平庸,现在也会有这样的心里,只是知道了最好的状态可能不是顽石,而是水。
这两三个月在用去年参加挑战杯的作品做实体。依稀记得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想法初成,满腔热血火急火燎的就开始筹划策划书,甚至连问卷调查都没来的及好好分析,就带着团队给市场下了个定义。很看重稍稍有些气运的直觉,不在乎调研,跟不要说重视反馈结果了。
一年过来,当开始走向实体,艰难开拓起自己的疆土时,又有了很多新的体会。做大学生分享平台,最重要的事慢慢的不再是分享本身,是否正在执行,更多的精力慢慢的移向了受众主体,坚持做服务慢慢在向做受众需要的服务转变,重视了得到的反馈,更在意了对方的直观感受。
做过霍兰德测试,对人的性格心理感兴趣,知道自身最短的板是调研研究精神,也许一生也很难成为一个学者型的人物,但更加懂得了尊重学者,尊重合理渠道方式得到的调研结果,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才有可能为别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了理念,亦成了信仰。
工作室有一群学计算机机智聪颖的小伙子,每一次的开始还是结束都会从受众角度提些好的建议想法,真的很难能可贵。有时夜里就在想,学理工科和机器打交道的人都可以如此细腻,如此在乎他人的感受,关心受众体验,那自己之前做的是不是很糟呀。
参加过两次记忆比较深的面试,前一次被问到“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后一次则被问到“之前都说了那么多好的方面,那你觉得自身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记得第一次我的回答是“执着”,第二次我说“有时把事看的比人重要,需要更多的考虑对方的感受,这也是我意识到后在不断改进的地方,开始重视了反馈,体验,宁可将事放一放来关心人本身,让人有归属有认同。”
两次面试的通过,两次面试职务的不同。我想,倘若将两次的问题置换位置,恐怕通过的不会是我。这也许是改变的魅力,亦也许是改变的代价。
关注到行业里面最好的东西,最精英化的东西,不是说要用千万倍的努力血拼用自己一贯的方式来换来更好,相信水的魅力,奔流不息,无形之力,可塑之形可以替代坚不可摧的顽石。尽管“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的时代渐渐过去了,但变化更新创造超越又将是恒久不变的主题,顺势而为,迎合改变,站在更前面迎合改变,直到引领开拓。
没必要改变世界,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一些;
对自身稍做一些调整,一切也许会更顺利一些;
迎合了,改变了,不意味着注定走向平庸,意味着走向成熟;
畏惧,因为你不够强大;平庸,因为你不够坚定;
拥抱更好的我们,永葆好奇,永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