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9,阴。补打卡
教育哲学课也到了结课时间了,今天是最后一节哲学课,感恩遇到樊老师。更庆幸的是今天的哲学课和教原博士论文答辩撞到了一起,托樊老师的福,我们这群二吊子硕士有幸进入博士论文答辩现场。而我,更是稀里糊涂成了答辩“秘书”----端茶倒水,这我倒是乐意至极。
樊老师邀我们去的时候,第一位师姐的答辩已经到了内容介绍部分了,虽然不知道题目,大概知道是基于质量文化视角,对战后英国大学开发教育资源的研究。
第一章战前英国大学开发教育资源的回顾。
第二章海外办学:面对国际学生的开发教育资源
第三章开放大学:基于教育公平的开放的教育资源
第四章产业大学:促进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五章开放学习项目:面向全世界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六章英国慕课:以社会互动为特色的开放教育资源
第七章战后英国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审思
看到这位师姐的论文是厚厚地一本书,30几万字,是三位博士中字最多的一个。这位师姐得到了老师们一致的肯定,论文做的很扎实,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我大概捋了一下如下:
一,英文题目不是很恰当
二,标点符号有些有误
三,参考文献很少用到教原(以上为刘德华教授提出)
四,太长,不够凝炼
五,虽然大而全,但容易有遗漏(四五为贺国庆教授提出)
六,研究问题没有具体化,不够深入,质量文化没有概念鉴定(檀传宝教授提出)
包括各位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刘德华教授:
1,开放教育资源有没有相对的概念?有的话,是什么?开放的层次性。
2,开放分为内部动因、外部动因,质华根基,哪些是内部动因?哪些是外部动因?
刘铁芳教授:
1,以“质量文化”为视角,什么是质量文化?文化如何成为你论文的解释?
2,从第二到第六章,只是以英国为例,如何体现纵向、横向的关系,你的侧重哪里?还是都有?
3,为什么第一章“标题”是战前英国,怎么正文突然以伦敦大学开始?
4,开放,向谁开放?为何开放?如何开放?
师姐也是表现地非常棒,刘德华教授对未来的博士论文进一步提出要求,希望大家能更多视野,并要有专业意识。
第二位出场的是刘莉博士,之前硕士是樊老师的学生,所以我们也因为她有幸来到了现场。博士导师是刘铁芳,大概也知道她的论文方向---以古典为主题。她的题目是:重塑起源:柏拉图的教化哲学研究。
她是基于现实出现的杀母案,试图通过读柏拉图老寻找解决方案,价值秩序的颠倒与现代性的教育危机。
师姐在第一章讲神圣起源非常精彩,引出教化困境。当然也因为这个耽误了时间,答辩主席谭教授要求后面简化与加快速度,于是后面的很多资料都来不及抄写(只怪我手机太挫,还没来得及打开相机,已经跳过)。紧接着
第二章是重建起源的神圣性:重塑起源的教育目标
第三章(没有记录到位,问了我们班上的同学也没有记。)
第四章辩证法:重塑起源的教化方法。
这位师姐说的相对第一位,稍微听得懂点,毕竟樊老师上课跟我们一直在谈柏拉图,算是同门的影响吧,跟着大侠多少也是受点影响的,大侠老师的博士论文也是关于这一块的。
各位答辩老师对这位师姐题目都给予肯定。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格式:XX译,注脚的规范化,论文中出现几种不同形式。(王卫华教授提出)
2,论文不规范,英文名字、英文地名、书名格式不对。
3,出现的引用内容的引用人的称谓要统一(比如有些是XX老师、有些是XX教授、有些又是直呼其名)。
4,有错别字,有些表述不到位。(以上贺国庆提出)
5,英文文献太少(才2-3处)
6,文献偏哲学多一点,教育偏少。
各位老师除了提出了修改意见,也提出了问题:
王卫华老师:对现代的启示。今天的危机和柏拉图的危机是否一致?
贺国庆:研究柏拉图的教化为当下教育找出路,出路在哪里?
刘德华教授:
1,教育与教化到底有什么区别。
2,用研究的成果针对一开始提出的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措施。
第三位是一位师兄的,因为承担会场各位嘉宾与成员的饮水问题,很多东西没有听到,还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