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儒学家张载 《横渠语录》
我以我赤裸之身
做为人界所可接受
最败伦德行的底线
在我之上
从黑暗到光亮
人欲纵横
色相驰骋
在我之下
除了深渊
还是深渊
——朱天文《荒人手记》
我梦见暮年时的自己
佝偻着背
衣衫褴褛
走在一条去往地狱的泥泞路
一生的罪恶
一帧一帧浮现
童年的乖戾
少年的孤傲
中年的荒唐
如刺刃 似冰锥
割破时光 血脉偾张
生途淬凝为尘
风吹即散
可是往来光景尽是虚无
浅笑浅笑轻颦
梦不过一场落花
不必,不必记挂
——《landing guy》评论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木心 《素履之往》
你早晨的咳嗽我听见了,
你醉酒后的呢喃我听见了。
你说最好下一场雪,
把这人世埋个严实。
——余秀华 《爱你》
哀于何处哀,愁是遍地愁,
而女人,
总是要一些哀愁才能压住风里摇晃的运气。
——余秀华 《等风来》
我意识到,我们显露多大的力量,就会面临多大的威胁。
归根结底,犹太复国主义就是属于孤儿们的运动,一场欧洲孤儿发起的绝望的“十字军东征”。当这些被基督教大陆抛弃的子女们逃离代孕母亲的怨恨后,他们发现自己在世上孑然一身,不再有信仰、不再有父母、不再有家园 ,而它们就将这样继续生存。因为丢弃了一种文明,他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明。因为背离了家园,他们必须创造一个新家园。
孤儿的身份并没有削弱他们。相反,艾因哈罗德的非凡之处,就在于它将这群人的孤独和绝望转变成一部独特的、输送能量惊人的发电机。因为这里没有父亲,也就没有了界限和束缚;因为这里没有母亲,也就没有了舒适和安逸;因为这里没有神,也就没有了仁慈和怜悯。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不会有希望的奇迹。
19世纪中期,法国心理学家Claude Bernard首次推翻“生命适应于环境”的传统观念。Bernard认为,适应周遭环境的是死亡,生命现象就是保持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相悖。
时间紧迫,我们在与时间赛跑。这个国家的公民还不能明白,但是我么明白;军队的将军们还没能明白,但我们明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天清晨5点起床,工作知道太阳落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阅读、研究、实验、创作、发明,只要一种新的性能出现了,我们立马利用。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取得进展。因为那是20世纪50年代,因为那种20世纪50年代的精神,没有人去问我们要跑向哪里,每个人只是不停地向前奔跑,一直跑。从50年代中期直到60年代末,没有一个人曾经停下过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