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刘畅第8次日更)
搬家,是件辛苦繁琐的事。人这辈子,很多人经历过不止一次的搬家,有的是因为租房子频繁搬家,有的是因为工作调动搬家,有的是改善居住条件搬家。有的则是为了清零过去,踌躇满志,开启新的生活而搬家。
每一次搬家,都包含着一些故事,都包含着一些感受 。有人欣喜,有人兴奋,有人伤心,有人无奈。
这两天,我在上海帮女儿搬家,看着她即将搬到宽敞明亮的新居而开心不已的样子,我不由得想起我经历过的几次搬家。
我搬到新房子时跟她一样开心么?确实开心。但带给我开心的时间,只是短暂一刻,随后而来的,是极度的不开心。
极度不开心的感受,源于小时候的搬家。
自记事起,我人生的第一次搬家,是在我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入学才两个多月的时候,老爸单位分到单元房,然后搬家。
从“团结户”搬到两居室的单元房,我们家有了专用卫生间,居住条件实现质的飞跃。随之而来的是,我因搬家必须转学。文艺委员的位子,还没坐热乎,自觉卸甲走了。
到了三年级,老爸单位分房,我家变成了三室。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储藏室归我,我有了专属我自己的独立房间!从此打理房间,布置房间,我说了算!鸽子窝似的8平米房间,虽然个小,但五脏齐全,我真开心。
然而,又是转学。三年来,特别喜欢我的语文老师,再见了。办转学的那天,我记得在老爸的引导下,我深深地给孙老师鞠了一个躬,她立刻将我抱到了怀里。
一晃又到了五年级下学期,老爸调到新的单位,单位又分房子。我的房间从“鸽子窝”扩大成“火鸡窝”,面积大了,12平。人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改善型住房。
12平的房间,书架上摆着我做的一套蛋壳福娃,墙壁上挂着我做的纸雕塑。邀请小伙伴们来我房间做客,当关起门说悄悄话的时候,我长大了,但也忧伤了……
因为搬家,导致当时五年制小学,我五年时间,上了四所学校。往往是刚刚熟悉了环境,就搬家。然后随之转学,才又刚刚熟悉周围,又搬家。我像飘流不停的浮萍。
那个时候教材不统一,每个学校各自有自己的教材。我就学的四所学校,用的是四个版本的教材。无论我转到哪个学校,起初都是一脸懵,因此也是最差生。
现在想起来,我后来的适应能力强,见人自来熟,应该跟小时候搬家有关系吧。因搬家而转学 ,我的小学同学和老师的总人数,是别的小朋友的四倍。
但是,至今一个小学同学我也想不起来。除了最后那些因我由差生进步到优等生,而让我“当官”的班主任。
几十年后的一天,偶然在《圆桌派》听到周轶君说,“搬家对于小孩子的心理伤害是非常大的,小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我每次搬家,我女儿都受不了。”
听见这话,我突然泪流不止。我想,这一定是触动了我心里最深层的伤痛。因搬家而转学,因转学,各学校教材的不同,每次刚刚转到新学校的我,学习跟不上,被同学瞧不起,不敢说话。后来奋起直追,可是刚刚名列前茅时,我又搬家了。
我的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如果追究根源,小时候多次的搬家难辞其咎。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五年级的那次搬家转学。可能是那个年纪的我已经开始“成熟”了。不再像之前的搬家,只关注居住条件的改善。
五年级寒假过后开学,我因搬家转入市一所重点小学,这次就学,不仅是为了就近上学,同时老爸还效仿“孟母三迁”,为了塑造出一个更好的刘畅。不出所料的是,教材又是跟我原学校不同,而且进度有分别。
当时入学正赶上学习应用题,数学老师“大眼王”自成一派,她的教学方法是,将五道题编排成一组,然后用毛笔写到一张零号大纸上。15道应用题,三张大纸,齐刷刷地一字排开,夹在黑板最上方的一根铁丝上 ,那效果就好像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字报,让人触目惊心。
她要求学生们:只列算式,不用计算。
式子列好后,她出示正确列式,然后同桌互判,不对的一律站到讲台前,被罚站“批判”。我永远是那个“场上选手”——常在。
当时,11岁的我,我的表情是什么苦逼样子,我不懂,我每天只是不说话,不想说一句话,不想说一个字。
估计是看到这个年纪的小孩,不应该具有这种丧的表情。“大眼王”说:“刘畅,怎么看着你每天都不高兴?”
我不懂她为什么看出我不高兴。但我心里明白,我的不高兴是:我不会列式子,不高兴;我没有新朋友,不高兴;同学瞧不起我,不高兴。
此后的日子,没有新朋友,被同学鄙视的我,默默地买下一本《海淀数学辅导》,开始课下做题。
突然有一天,当“大字报”又挂上的时候,我突然感觉今天的式子,列得好痛快。如果说,之前是眼睛模糊,跌跌撞撞找终点。这一天的感觉是百米速度向线冲。
从那一刻起,从那一道题开始,你任何题,你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尽管,放马过来!
什么叫“开窍”,这就是了!
“开窍”后乘胜追击,一直到我的小学毕业考试。九年义务教育没普及前,小学生毕业考搞得跟高考似的,要去别的学校赶考。
后来,听老爸讲,我尊敬的王老师满脸笑容地对他说:“全市只有8个满分!我早就看出来了,这孩子不错。”
我不错?她最早从什么时候看出来的,至今我都想不明白。
网上通过对1458名大学生从小到大搬家次数,以及日常创新行为进行测试,研究统计表明:搬家流动的次数和创造力成正比。
难道我数学满分,是因为没有新朋友,而全力关注于学习而得到的结果?
好像有点关系。
频繁地搬家,脱离了之前的舒适区,接触新的人,新的环境。当面对经常变化的环境时,的确会驱使一个人去动用自己的创造力,努力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各种问题,从而也促进了个人在短期内尽快地成长。
我满分倒是得了,但小时候因搬家受到的心理上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我的敏感,我的自卑,与缺乏安全感,如果追究根源,小时候的多次搬家,难辞其咎。
搬家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促进自己快速地成长和激发创造力。但多次的搬家带给我的不稳定与不安全感,降低了我的幸福指数。这个阴影在长大后总是在恰当的时机,不经意地跳出来,影响我的言行,让我陷入苦恼——
“我这样说,他们会不会不高兴?”
“我这事做的不对了?他们好像看不起我。”
孟母三迁,当年的孟子,是否对妈妈的屡次搬家表示赞同,他开心吗?虽然因为搬家,优秀的环境成就了伟大的孟子。
根据研究者10年的追踪调查显示,因搬家所带来的问题因人而异。经常搬家对内向的人来讲是非常不利的,然而对于外向的人来讲却是没什么影响的,他们会欢天喜地的接受搬家。因此,当父母如果决定搬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个性特征以及潜在的危险。搬家前或者搬家后要关注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言行,并适时给予疏导。
“我要买那个花式落地灯,我今后周末要在阳台喝茶。我要请闺蜜过来暖房。”女儿站在宽阔的阳台中间,兴奋地用手比划着。
“我终于不用搬来搬去了,不用漂泊了。”
她像弹簧一样,重重地一跃,屁股落到了身后的沙发上,双手击打着扶手,长舒了一口气,高兴地喊道。
看来,年轻的她也因多次搬家而烦恼。但,这次搬家,她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