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持续的行走,走得我腰酸腿疼,脚后跟被磨得火辣辣的。为了继续愉快的游玩,我专门到屈臣氏买了一盒创可贴,每次出门前往脚后跟贴上两个。来到上海,我已经参观过大众必看的外滩、南京路步行街、陆家嘴等地。似乎该看的都看过了,刚好昨夜淋淋沥沥的下了一夜雨。雨天不适合参观,我这样安慰自己。然后心安理得的在床上赖到了12点,睡得太多或是在困顿之时看手机的缘故,一起床头就隐隐作痛。
洗漱完出门,桂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下过雨的上海空气清新自然,一切事物都像被水洗过一样干净清爽;远处的摩登大楼被朦胧的雾气缭绕,显示出了少有的亲和力;来往的车流穿梭而过,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声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动听了许多。我漫无目的地闲逛着,朝未知的目的地前进,行人来去匆匆,这是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了。
作为一个闲人,我随意选择了一方向,朝着前方走去。提到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高楼大厦、各种精英、豪宅、灯火辉煌的商场、拥挤的车流人流。在我看来,再富有的城市,富人最多也只占百分之二十。剩下百分之八十都是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所以上海也有周边区和市中心。我漫步在周边区,这里有小商贩小店铺,有不太高的住宅楼,除了地面偶尔发生的抖动外,看上去跟任何二三线城市没什么区别。是的,地铁驶过引起的地面震动很频繁,曾经我看过一篇关于北京地铁影响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的精密仪器使用的文章。不知道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学府是否也深受影响。这种程度的共振,连普通人都能清晰感觉到,那些精密仪器就更不用说了。
据《人民日报》表述,关于交通带来的微振动强度虽不算大,但持续时间长,影响隐蔽不易被发觉。它曾让捷克一座古教堂出现裂纹继而倒塌,曾长期影响巴士底歌剧院的演出效果,也曾干扰英特尔公司在集成板上雕刻纳米级电路。在地铁激荡起的振动中,对精密仪器干扰最严重的是低频振动。它虽然只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轻,但对震动敏感的高尖端领域,足以变成毁灭性的风暴。地铁对于外来旅游的我来说,特别方便快捷,但无论在哪,一次次清晰的震感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个与我毫不相干的问题。
地铁真的很方便,我来到上海三天都是乘地铁出行,它可以快捷的把我送到各个想去的地方。下雨的时候最适合在地下逛,中午坐地铁到江湾体育场吃了个饭,顺便在地下街逛了一会。地下街吃的用的应有尽有,但因为头疼,总想呼吸点新鲜空气。于是决定去参观一下武康路。
昨天,教主给我推荐了武康路,还给我推了两篇关于武康路的美文。在毛毛细雨间,我撑着伞漫步在武康路上,按常理下面一定会出现特别浪漫的场景。可惜并没有,来往的车辆太多,破坏了本该属于雨中漫步古街的寂静,打断了和历史的对话。
我到时候是四点多,加上下雨,天色昏暗。走在路右侧的人行道上,在车水马龙中,对面的古建筑显得模糊不清。建筑轮廓在昏暗之下与周围凌乱的电线互相交缠,略显脏乱。而右侧的建筑都被围在两米多的高墙内,只能透过高大的铁门缝隙一窥真容。还有那耐不住寂寞从墙头伸出来的粗大树枝展示了建筑的年纪,不然我还以为走错地方了呢。
唯一看到了全貌的只有武康大楼,窄窄的一座高八层外廊式公寓楼,原名叫诺曼底公寓,一听名字就是仿船舶设计。在来往车灯的照射下,在旁边大楼的映衬下,武康大楼像是从民国时期直接穿越过来的一样。当然这种感觉只有在雨天才会有,晴好天气必定能清楚的看到各个窗户外的空调外机,这在古装电视剧里是穿帮镜头。这一次雨中游武康路,除了车流如织外,什么也没看到到,更别说感受武康路的厚重历史感了。只有待到宋庆玲故居开放了再来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