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醒来,牙齿疼得睡不着,那不如好好利用这个时间,以及深夜格外活跃思想与表达欲,来好好思考一下这种听起来就很飘的话题。
睡前,看到我的微博首页出现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po主说的是自由的事情,她认为真正的自由的获得来源于得知自己不自由的那一刻。po主比我小好几岁,但是已经能想到这么深刻的话题,一时间就非常欣赏这个孩子。想想我同龄时在干嘛,满脑子高考想取得更高的成绩,就非常现实。
但是刚开始我不太认同她的观点,我认为自由就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的不自由让我们获悉自由为何物,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是一种向上驱动力,人们对理想的向往,会成为永动力量,因为理想是一种不可到达的状态。我没办法把不自由的状态看成自由,总有点自欺欺人的意味。
但是现在仔细一想,她和我的分歧在于,我们说的自由可能不是同一种东西。联系她前后po出的,她说的是网络暴力中的"言论自由",而我说的是大环境之下的"言论自由"。如果对于网络语言暴力这件事,她对于自由的看法我是认同的,必须要对所有表达做一个限制,当然,我还是认为这份限制要来源于自身本来的想法,而不是别人告诉你该如何如何,不然又会陷入另一种逻辑谬误。
网络的发达,让人们得以更方便表达观点,占据道德制高点然后敲下一段激昂的文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我很正义"的错觉,大多数人会对这种感觉产生病态的依恋,以至于发展到最后逐渐变成一种情绪失控。道德的审判会让人有一种掌握权利的感觉,就像那个著名的狱卒实验所展示的那样,学生在权力中迷失,将自己完全带入狱卒的角色,甚至会给予"犯人"更严苛的惩罚。
但是让人完全不表达观点,这也是不正确的,那言论的社会监督作用就完全失效,无论是对于民主的发展,还是道德的修正,那都不是一件好事吧。所以要掌握其中的度非常困难,我们都在二元对立的想法里浸染太久了,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我对自己在网上的表达,有一个明确的限制。别人的家事我不评论,自家的事自家管,我犯不着,当事人身处其中,没人比他们更了解实际情况。然后是拒绝纯人身攻击,哪怕批判也要就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问候全家,语带生殖器的,我认为不是脑子有问题,那就是脑子有问题。还有就是措辞的程度上,尽量做到客观中性,不强加观点,这才给别人思考的空间,而不是激起别人的防御机制,进行一段无意义的攻防战。最后就是不陷入无止境的辩论,我精力有限只能做到点到为止,况且我也不能保证自己就绝对正确,有过观点碰撞的过程就可以了。但是我时常觉得,就算有着这些自我限制,自己也非常容易掌握不好这个度,甚至失控,我只能说是尽力去做,对,毕竟自己就是一个凡人,所有人性弱点我也都有,强求过了自己也难受。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流量就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确是一种资源,因为人人得以看见你,要把这份资源转化成财富就会比一般人容易些;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家喻户晓,反而把生活置于别人的放大镜之下,一举一动都有人评判,过誉让人惶恐膨胀,误解让人抑郁受伤,如果不是心理素质好的,一般人也还真的担不起。而且现实是,这样的位置经常被一些德不配位的人所占据,难免让普通人产生越来越重的戾气。
困意大于牙痛,好了我要睡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