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维:透过复杂直抵本质的跨越式成长方法论》读书笔记
作者:叶修
一、“浅度”思维
第一种浅度,是逻辑链条的短浅,无法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比如,走象棋的时候只能考虑1-2步,解数学题的时候只能往后推论1-2级,又或者对事情发生的原因只能分析出最浅近的直接原因。
第二种浅度,是思维过程中只能从最熟悉的地方出发,缺乏切换视角的灵活性。比如我们在沟通、规划、写文案等事项中,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因为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自己),而无法切换到别人的视角上去换位思考。
第三种浅度,是对于信息量较大、较复杂问题的束手无力。如果要求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很多人的思维能力是跟不上的,大脑常常处于超载状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种信息过载的状态既会带来思考效率的低下,也是造成拖延症的原因之一。不幸的是,手头同时进行七八件事情、遭受大量杂乱信息的轰炸正是现代人的工作常态。
第四种浅度,是只关注眼前的、近处的、近期的内容,而缺乏长远规划、全局掌控的宏观视角。比如我们容易在日常的工作中精打细算,却未能对长期趋势进行研究、把握并据此进行人生规划;或者我们常常只关注和研究个体,而对个体与环境的复杂关系缺乏了解;又或者,我们紧盯手头一个个零散的事项,而对整个任务的宏观流程缺乏认知和掌控。
这四种浅度就是一般人思维过程中的局限和弱点。对应的,能在这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和改善的,则可以称为深度思维。
二、深度思维:
- 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
- 能够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
- 能够处理较大的信息量,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
- 能够在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认知事物所处的生态的特性、事物的长期趋势等。
我们应当从上述四个方面去突破以培养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
在深度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行具体可操作的训练。
深度思维能力的学习需要像知识点一样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内容,不能仅停留在某种理念的基础上。思维能力的掌握,很多时候是具体思维工具的内化而形成的。所以深度思维的学习,得有具体的模型、定律乃至公式,并配以具体的案例。就像投资家查理·芒格在论述多元思维的概念时所做的那样,他清晰地将多元思维能力的学习落实到不同学科的具体模型中,这就给后人的学习提供了方便。而一般人在谈论关于思维的名词时——如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则常常停留在模糊的理念描述的阶段。
从深度思维的四个方面出发,以有具体的模型、定律和案例为标准,本书的内容就顺次产生了:
- 从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这一角度出发,得到了第一章《思维逻辑链》的内容;
- 从突破自我中心、灵活切换思考视角这一角度出发,得到了第二章《换位思维》的内容;
- 从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这一角度出发,得到了第三章《可视化思维》的内容;
- 从在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这一角度出发,则衍生出了第四章《流程思维》、第五章《生态思维》、第六章《系统思维》、第七章《大势思维》、第八章《兵法思维》以及第九章《慢即是快》。
从宏观角度出发衍生出的章节较多,而宏观思维也的确是我们人生中难度更高、作用更大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