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了凡四训》
今天是“改过”记录的第五十二天,我将记录108天,来验证会出什么效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始的时候,最需要很多的动力。就如,车辆起步时需要克服阻力和惯性,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这时很费油,但是一旦行驶上路,进入相对稳定的速度后,油耗相对小了。这种现象就跟我们做事相似。
现在处于假期中,原先定了一个小行动,就是早上的时候利用一两个小时整理些工作材料。定下这个小目标后,没能立即行动,而是过了好几天才开始整理,感觉没那个动力想做。理智上明白这个行动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帮助,而且不荒废时间。但是理智还是驱使不了身体去做。拖了一段时间才开始。起了头,就没那么难,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匀速行动中。问题出现了,某几天早上需要去做其他事情,暂停了整理材料的行动,节奏被打乱了。等其他事情做完后,就不太想启动整理材料的行动,于是,就出现开头的样子,拖着,理智驱使不了身体去做,每次想做的时候,身体就想逃跑,然后就想着刷剧让自己轻松下来。
中间偶尔能驱使过一两次,但是又停下来,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让自己完全放弃这个行动,心有不甘,但是又没办法完全行动起来,就这样成了放在心头但是又不落地的烦心事了。
这种现象在我以往的时候,也是经常出现的。放弃了很多行动,如学习演讲、学习英语等等,也还断断续续着一些行动,比如运动等。
要想改变这样行为模式,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立马改正过来,需要对这样的行为辩证看待,为什么会这样?先从认知上分析。
首先,自己是容易受外界节奏影响的人,比如一旦自己的节奏被打乱,要重新找回来,相对时间会长些,没办法立马调整过来。因此,如果是重要的行动就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点来做,减少被外界的影响。我就把简书省过放在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这个时间点最不受外界干扰,因此,在简书上写省过,相对坚持得还行。分析下自己一天的时间里,哪些时间段最适合做什么事,这样就能帮助自己减少外界因素了。
其次,心理的阻碍。如果行动太难了,或需要调动很大的动力,这个可能就需要调整到适应自己的承受范围。如上面的整理工作材料,我希望自己能用1-2小时,这个要求或许对自己高了,本身对工作就不是很感兴趣,压迫自己这么长时间做,而且是在假期,心理上过不去。如果减少到保底半小时就行,或许心理压力就少了,就算没整理,看看材料碰碰材料也行。有在行动就行,不做任何要求。这样心理一下子没了什么压力。对自己的期待值过高,容易让自己打退堂鼓。循序渐进的推进,这样的方式适合我。
然后,要提醒自己,莫要贪多。这个是自己的一个老毛病,总是看到一样就想做一样,没有定性。这也是导致自己如今没有一样东西拿得出手,涉略很多,但都只是在皮毛。这种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我想要深入地掌握某样项技能,这是我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个需求,必须学会舍。
最后,减少“开头”的次数。万事开头难,这个“开头”不是单单说一件行动的开头,也指的是暂停后的“开始”,都是从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这个时候所需要的动力是最多,如果自己不是个动力足的人,最好减少”开始”的次数,就算有的时候只是应付的,也没关系,只要保持着行动的惯性就行,其他的会逐渐在行动中进行调整。
改“过”,其实就是改变旧有的行为模式,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一旦新的行为模式建立起来,生活、自己都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