嘱咐儿子自己做晚饭后,我便带着下午做好的点心给母亲送去。母亲爱做各种美食,孩子们都爱吃她做的饭。但因为最近几年岁数大了,腿脚不好,不能长久站立,现在轮到我给她送饭了。
返回家已经是一个小时以后了,一推门便被浓浓的香气吸引。走进厨房一看,我惊呆了!一份东南亚炒饭正在准备出锅,一盘蒜香鸡翅已经做好。再看餐桌,那些陶艺课上做来的瓶瓶罐罐里有的被插上生日蜡烛,有的被插上鲜花,整个屋子里充满了浪漫而温馨的氛围。
“儿子,你这是要做什么呀?”
“今天是周末,我们来一场烛光晚餐可好?”
“很棒的主意!我再来加两个菜。” 不一会儿,一份水果沙拉,一份藕盒,两杯温热的鲜榨果汁上桌。兴奋之余,我将这浪漫的烛光晚餐发到朋友圈。
这顿饭吃了足足有一个小时,我俩从戊戌变法谈到蒋介石内战,从太空黑洞说到硫酸铜的结晶,从氢氧气混合动力汽车说到智能机器人。大部分的时间是他在说我在听,偶尔我会插上几个问题,或者是来个阶段性总结。
杯盘狼藉之后,我们一起洗碗、扫地,收拾停当后,我看我的书,他写他的作业。
临睡前,我习惯性打开朋友圈。哇!被围观了!几十条评论呢!很多朋友问我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怎么这么温暖呢?怎样教育?好像没怎么教育啊?回想起来都是儿子教育我的呀。每次出门都是他提醒我带钥匙,每晚睡觉前都是他给我关灯,嘱咐我不要看手机太晚。在学校里,他总是被同学笑话太节俭,可碰到公益活动,他总是倾其所有……作为一名妈妈,我要做的就是帮他选择合适的衣物进行搭配,时不时做点美食增添生活的情趣,陪他去图书馆买喜欢的书,带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一起去喜欢的地方旅行。
我是一名母亲,还是一名女儿、教师,班里只有那么多学生需要我,业余我还要写作,有喜欢我的读者等着稿件出来,所以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给儿子创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自己仍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我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做好我自己,管理好我自己的情绪。
若是我自己蓬头垢面,孩子必不会懂得自我整洁;若是我絮絮叨叨怨妇一样,孩子必不会有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若是我处处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孩子也必不会有宽容、博大的胸怀;若是我们没有聆听过海浪的欢笑、虫鸣蛙叫,没有触摸过草原的宽广、大漠的荒凉,孩子必不会体会大海的磅礴、森林的静谧,更看不到野马的奔腾、雄鹰的翱翔!所以,你的生活态度里藏着孩子的未来,你的生活品质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还记得3年前去马来西亚的一次旅行,旅行中的景色早已模糊,但是偶遇一家三代人却让我至今回忆起来依然那样清晰。
这一家四口中的顶梁柱是一个9岁的孩子,叫晨晨。最突出的是晨晨身上背着一家四口所有人的护照、钱以及所有的贵重物品。出关前晨晨会把每个人需要用的东西发给大家,出关后他又细心地收好。每次导游讲要求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疯跑打闹,只有他挤在一群大人里面,领房卡、退房、付小费。晨晨的妈妈兀自在那里逗着一岁半的小儿子,身上完全看不到带孩子女人常有的邋遢和苦楚,画着淡妆的脸上永远是浅浅的微笑。晨晨的姥姥虽然年纪很大,但从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能够看出是一位非常有修养的老太太。这一家四口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非常完美地做好自己,又恰到好处地给予家人最需要的帮助。
在马来西亚买锡器的时候,晨晨打算给奶奶买一个茶罐,妈妈大加赞赏。当晨晨发现自己买的比团友买的贵了的时候,妈妈一句批评都没有,好像多花的100多块钱不是自己的一样。只是建议晨晨:“下次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先听听别人怎么砍价,然后再决定出多少钱。”每次碰到爬楼梯、走路拐弯的时候,晨晨即使拖着两个箱子,也一定会在拐弯的地方等一下姥姥。
回程的飞机上,我和晨晨妈妈坐的比较近,问起她的育儿经,她说:“生活就是教育,平时要舍得让孩子做事。晨晨小时候让他出去买东西,不知道丢了多少钱,买错多少东西,做饭糊过多少次。其实,买错了再换回来,做糊了再做一次不就行了?”
“你让他背着全家的钱物,不怕丢了吗?”
“他既然知道东西的贵重,自然会好好保管,这样也可以增强他的责任感。东西丢了可以再补回来,责任感丢了却找不回来了。”
是啊,我们往往害怕孩子做错事,总是代替他做很多事。怕他路上被车撞到,总是车接车送;怕他被烫到,不敢让他做饭;怕耽误孩子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只要学习行了。因为怕孩子受伤,所以杜绝了一切受伤的机会;因为怕孩子犯错,所以杜绝了一切犯错的机会!我们似乎在用一个叫做“爱”的牢笼把孩子困在里面。
我想,我们很多的教育似乎不应该叫做教育,应该称作控制更为恰当。我们把孩子的一切控制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一旦超出了家长的控制范围,便会引来超越边界的训斥。一旦孩子在范围之内做的足够优秀,大人又会没有边界的溺爱加奖励。唯分数追求,各种才艺表演大赛,各种投票拉票充满了功利性。孩子们的心空了、叛逆了、失去自我了!家长们失控了、惊讶了、迷茫了,为什么我辛辛苦苦的付出竟然换来这样的结果!或许我们忘记了人最应该具备的善良、真诚,忘记了孩子该有的感恩心、孝心,忘记了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责任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朗朗的读书声仍然回荡在耳边,但愿我们能够唤回“人之初”,找到那个生命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