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不是个好办法。
当人们在工作中要做出一个重要决策时,通常要找来一帮信息充分、头脑清楚的同事一起来商量。表面上看,让你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以考虑周全,做出更全面的决策。实际上多个脑袋,不如一个脑袋有用。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了一本书叫做《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书中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导致这个奇怪而又高度一致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呢?态度观点相同的人聚在一起会从好几个方面加强你既有的信仰。首先,经过争论,你发现自己能公开表达自己以前只是模模糊糊想过的观点。其次,你可能秘密地隐藏了自己的思想,因为你觉得这些思想,是不同寻常的、极端的、不会被社会接受的。然而,和观点像相同的人在一起,这些秘密的思想就找到了浮出水面的机会,这反过来也鼓励了其他人将他们极端的观点与你分享。
群策群力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么决策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呢?最好的办法是尽量避免各种可能遮蔽思考的错误。
困难在于,合理决策的大部分技巧都只是追求对可能性和逻辑做出透彻的理解。
我要比你过得好,千金难买我愿意。
举个例子:A工作和B工作完全一样。A工作给你年薪5万,给你同事年薪3万;B工作给你年薪6万,给你同事年薪8万。你会选择哪一个工作。
调查显示,大部分选择了A工作。从纯粹的经济观点来看,这个决定不合理。但我们人类远远不是理性的动物。我们是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的社会性动物,这些因素包括我们怎样感觉、我们怎样看自己、以及别人怎么看我们,等等。尽管客观地说,B工作比A工作薪水高,但A工作使我们比周围的人每年多挣两万元,由此带给我们的优越感足以弥补B工作所能多给的那一万元。
我们的这项特点,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一不下心就做出错误的决策。我们并不是自己所希望的那种理性动物,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各样快速有效的技巧摆弄。要小心那些“不仅如此”的技巧、以优惠打折等方式向你推销商品的人。同样的,也要小心那些先提小要求,逐步的得寸进尺的人,或者那些先提大要求,然后很快换成更为“合理的”要求的人。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技巧来影响别人。你的力量可能对意志薄弱的人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请善待他人,不要滥用自己的力量。
不为自己的决定后悔。
研究显示,不论是租哪间公寓、买哪一辆车,还是决定投资什么领域,那些看了选项之后,又忙活其他事情一段时间的人,比其他人做出了更好的决定。
这就涉及一个“无意识思考理论”。 无意识的力量既然可以帮助人们变得更富创造性,那么它也同样可以鼓励人们做出更好的决定。当必须在有所差异的选项中进行选择时,你的有意识很擅长以理性的、清醒的方式来对比研究并做出决定。
然而,当情况变得更为复杂的时候,你的头脑只能以有限的能力来处理有限的事实和数据,因而做出的决定不会太好。
和对情况做整体分析的方式不同,你的无意识倾向于集中关注最明显的因素,这么做虽然会丢失更广阔的视野,但却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各种复杂的情况。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它会慢慢地权衡所有的因素,并最终提供一个更为周详的决策。
思之再三做出来的决定,在很多方面和匆忙草率做出来的决定一样糟。其实,有效的决策过程只不过是先知道需要对什么做出决定,然后用什么事情将你的有意识支开,使你的无意识得以运转。
避免后悔有办法。当大多数人回顾自己的人生时,都倾向于对自己没做的事情感到后悔。下面的方法也许有助于减少你的后悔的几率。
首先,为了避免将来感到后悔,请对任何机遇采取“我要做”的态度。
第二,如果你确实为没有做某件事而后悔,那就看看有没有你还能做的事情来加以弥补。把后悔当做是对自己的一种提示和鼓励。
最后,如果已经不可能做什么事情来弥补了,那就在脑海里筑起一道围墙,把可能占据你头脑的“本来会有哪些好处”的想法围起来。也就是说,与其成天想着本来会发生哪些好事,不如想一想导致你后悔的事情有可能带来哪三种好处和哪三种坏处。
谁在撒谎?
当别人撒谎的时候,我们一般倾向于认为撒谎者会表现出:避免眼神接触;笑得更多;在座位上动来动去,或者,如果他们站着的话,重心会从一条腿换到另一条腿;手心和脸上会出汗;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等等。
但事实上,撒谎者很有可能和说真话者一样直视你的眼睛,他们既不会紧张地挥手,也不会坐立不安。
那么,究竟怎么才能暴露出撒谎者呢?尽管撒谎并不一定使撒谎者感受到压力,但却可以使他们产生精神负担。所以,要成功地辨识撒谎者,就要抛弃焦虑假设之类的说法,而寻找说话者有没有显示出努力思考的痕迹。
请忘掉撒谎者会手心出汗、坐立不安和避免眼神接触之类的说法。相反,请关注说话的人是不是变得更为安静,并减少了打手势。
同时,学会倾听。当说话的人突然减少了具体描述,增加了停顿和犹豫,并且避免使用“我”、“我的”一类词而增加“他”、“她的”一类词的时候,你要提高警惕。
如果对方变得突然闪烁其词,请直接要求他或她正面回答。
为了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转换,试一试“诚实底线”策略。在提出可能遭致对方撒谎的问题之前,先提一些更可能让对方诚实回答的问题。然后,在他们回答可能引致谎言的的问题时,观察他们是否出现了身体和语言上的行为转换。
同时请记住,即使你看到了这些信号,也不能说明对方就一定在撒谎。以上提供的辨识信号只是表明了存在撒谎的可能,但并不足以让你刨根问底。
还有一项调查显示:电子邮件中有14%是谎言,作文中有21%是谎言,而面对面的谈话中有27%是谎言,电话聊天中有37%是谎言。也许对于会被存档的东西,人们更不愿意撒谎,因为里面的谎言迟早会让撒谎的人忐忑不安。所以,让对方发电子邮件给你,也许你可以得的真实会多一点。
我们是非理性的社会性动物,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很正常。但同时,我们又有一颗可以理性思考的大脑,在它的能力圈内,避免我们做出不理性的事情。不断学习,扩大它的能力圈,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来吧,一起学习吧,让我们更理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