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心理学的最后一节课,结业考试写了《肖申克的救赎》影视心理分析。男主角安迪追求自由的人,老布鲁克斯逃避自由的人。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自由难道不是每个人的理想吗?为什么会有人逃避这种自由呢?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一点——人类具有逃避自由的倾向。因为他认为,人类要想逃避孤独,就必然要放弃自我,逃避心灵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追求自由,那么就必然会陷入孤苦伶仃的无援境地。
很多时候我们也在潜意识的逃避自由,因为我们无法忍受孤独。在很小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时常幻想自己就是大英雄。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的意志总是一点一点地被各种事实消磨殆尽,我的理想最后也会被自己所抛弃或者忘记,然后我像肖申克监狱里的犯人们一样,懒散地接受命运给予我的各种安排。
这就是生活——大多数人的生活。我沿着这条绝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走下去,在现实面前选择了沉默和妥协,弱不禁风。在高中的时候我曾抱怨过,在我最难过的那段时间为什么没人替我发声。到了大学时期有室友发生了和我同样的境况,我却站在了那群沉默的人中间。我渐渐能明白那些沉默人的心理,一是事不关己独善其身,二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怕的是第二种,我怕我选择发声,和她产生关联,不好的事情会再次发生在我身上,毕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我最怕我成了池鱼,而我帮助的人却独善其身。当你成为一个环境中那个声音不同的人时,你会收到恶意往往是无法想象的。就和肖申克监狱一样,犯人们在面对监狱中的环境时从排斥到接受到最后的同化。
我觉得肖申克监狱就像是现在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制度下的人,习惯制度。沉默的大多数,害怕被伤害。但是整个电影还是很治愈的,因为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会有像安迪一样,心存希望不会随波逐流的人存在,哪怕别人不理解,被欺负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努力勇往直前,做那个真正自由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明白道理的人很多,但能够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就像我明白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和坚强才是最大的救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安迪,都能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不怕陷入孤苦伶仃的无援境地。老布鲁克斯也并不是可悲的笑话,毕竟每个人刚开始都是想追求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