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探忆·裕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仙山琼阁武当山展厅。最先映入队员们眼帘的便是对面墙壁上的一副八百里武当的画卷。
队员们通过讲解员了解到:武当山始建于唐代,在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达到鼎盛,共建有33个建筑群,宫观殿宇2万余间,建筑面积达160余万平方公米。这一庞大的建筑群分布在方圆八百里武当之中,与自然景观互为映衬,成功的营造了“仙山琼阁”的意境。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旁边有一尊明代青铜雕像,它是存放在本展厅的国家级文物。它们分别是三尊真武,一尊灵官,一尊周公,一尊桃花。讲解员告诉队员们,在他们泰然自若的神情背后,有着一段无法抹去的坎坷而曲折的经历。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五战区驻扎在武当山麓。因战争需要,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下令将武当山太子坡以下各宫观殿宇的千余件铜像搜集起来,用马车运往重庆兵工厂,准备将铜像融化掉做成炮弹以备军需。在这次运输队伍中,有两名武当山道士乔装混进了队伍,以便伺机行事。当最后这批以真武大帝为主的青铜塑像抵达陕西汉中之时,天降暴雨,铜像无法过江。为确保军需,李宗仁下令就地融化。在士兵融化真武铜像的过程中,熔炉突然间发生了爆炸。两名道士趁机煽动士兵:“真武显灵了,破坏神像会遭到报应的。”一时间,部队被迫停止熔炼。才使得真武铜像幸免于难。保存了下来。然而,在战乱年代,仅凭2名道士的力量,依然无法将这批神像请回家乡。解放后,武当山这部分铜像就安置在陕西省安康市文博部门。2006年,我市文管部门前往陕西安康寻找铜像的相关线索时,得知安康市博物馆现藏有6尊武当山青铜造像后,立即报告十堰市委市政府,并向湖北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呈递报告。上级部门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让流散再外的武当山文武“回家”。不久,国家文物局也回函,批示两省协调文物调回。同年6月21日,也就是十堰市博物馆开馆的前10天。在外漂泊了近70年的六尊造像在家乡人民的热切期盼中终于重归故里。
穿过一个过道后,队员们看见了按1:3比例复制的武当山上的一处牌坊——治世玄岳牌坊。大家所熟悉的“玄岳门”就是这个牌坊的俗称,它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现在在队员们面前的这个大型浮雕向队员们展示了明永乐年间,20万人14年修建武当的艰苦过程。
移步向前,队员们看见了一个巨大的沙盘,领略到了八百里武当的全貌。武当山33组宫观庵庙建筑群,分布在从均州(现丹江口水库)到天柱峰方圆400公里的崇山峻岭间,形成一-幅“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掩映晚银气,林岫回环画境中”的壮丽画卷。
展厅最后是武当山九宫八观中具有代表性的宫观模型。这些独具匠心的建筑是天才创造力的建筑杰作,不仅在中国古代皇家庙观建筑中绝无仅有的例证,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足以代表千年中国建筑艺术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