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婆家,听公婆提起,乡下的幼儿园一个学期学费仅需700多,年后,家公将带着大哥大嫂的两个孩子回乡下读幼儿园。
小兮看了眼两个孩子,仅仅三四岁的年纪,马上面临的就是和父母长期的离别,他们的大眼睛里,如今还满怀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父母的依赖,可不久后,他们便成了留守儿童,那眼睛里的纯粹会只剩下遥望远方父母的孤独和世故,想着这些,小兮不禁一阵心酸。
关于留守儿童的背后,是这个社会里的一种“通病”而起的无奈,这个病,叫穷病。
2007年,易寒找来其老家的小学老师——一群留守儿童和孤寡空巢老人,用19天拍摄出了一部堪比纪录片的电影。
这部电影叫《遥望南方的童年》,豆瓣评分高达9.4分,讲述的,正是留守儿童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小学教师易明堂为了解决老婆的失业问题,也为了那一群留守的孩子创办幼儿园的故事。
留守儿童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主题,但小兮更想和大家聊聊,留守儿童身后的那个“病原”,即“穷病”所带来的还有什么?
乡村里的无知和偏见
电影的开篇,便是一部小货车轰隆隆地在乡村小路上开着,车前车后都贴着一张大红纸,分别写着“启明星幼儿园开学啦!”和“为了孩子一切”两句话。
破旧生锈的车子颤巍巍地往前走,车上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小学教师(易明堂)手提着公事包,包上还挎着几张红色的卷纸,是易明堂手写的招生启事。
当易明堂将招生启事贴在墙上,边上的扑克牌局里的一场对话,将这个乡村里的“穷病”做了最直白的交代,也将乡村人对于教育的误解做了最犀利的说明。
办教育,是为了赚钱?
这是大实话,但也不是。
易明堂原本的打算,是想让失业在家的老婆有点事做,顺便赚点生活费。也是他单纯吧,把太多的事情想的简单了些,就连他的老婆都明白这是亏本的营生,但他就想去试试,这其实,还有他对教育的执着。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易明堂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周边村子学生的家庭情况,留守儿童居多的现实,自然也牵扯着他那颗至善至纯的心。
启明星幼儿园的收费是一个月60块,包接送,包午餐,十分划算的买卖,2007年的时候,小兮作为一个农村寄宿学生,一周的生活费都是200了,易明堂要的这60块,能做什么?
可就这,还遭受到了误解和嗤之以鼻的讪笑。
“办教育?易老师这是为了挣钱吧”
“现在在家里办幼儿园,来骗小孩的钱”
这样的两句话,透露的是那些无知乡民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刻薄与固有偏见,也是偏远山村里的众生相。
读书无用论?
既是“穷”,那自然跟钱是挂钩的,乡村人的封闭和短见,往往就在于,他们看不到几米外的东西,只有眼前的才是现实。
“读书有什么好,而今读书有什么用?这易老师读了书咯,人家师范毕业,而今一个月拿到千把块钱……人家我姐夫的儿子,初中都未毕业,到深圳打工,三四千块钱一个月。”
这是他们眼前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大多数走出乡村到城里去的人,即便手里拿着比知识分子高的收入,他们仍然羡慕读书的人,仍然后悔没有多读几年书。
为什么?
守在村子里的这些人永远也不会懂,他们更多的是只愿守着村子的安逸过日子,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愿出来,更不愿去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走出去的人,无力将儿女带在身边,带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守在村子里的人,一辈子都在贪图享乐,读书也是个亏钱而辛苦的事,还不如把小孩养大些放出去赚钱贴补家用。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和这个牌友有截然不同对比的,是李响的父亲,李响不愿意上学,她的父亲拽都把她拽回来。
易明堂的招生路上遇到的这些人,形形色色的,都带着乡村里不同的人的那些烙印,他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演绎,便将“穷”的后遗症带了出来。
送不回去的孩子
易明堂的幼儿园,终究是坎坎坷坷地开办起来了,他不擅长这些,但很努力地想要将该有的教育都留给孩子们。
招生报名当天的几个镜头,就把村子的穷展露无疑,一个月仅仅60块的学费,竟还有只交半个月的,甚至赊账的,易明堂以自己的工资和积蓄贴补幼儿园的开销,但他仍是满怀希望的。
看着一群孩子展开笑颜,接受教育,即便是亏着,他似乎也是心甘情愿,刀子嘴豆腐心,爱骂骂咧咧的幼儿园长也没多说什么。
易寒在故事中代入了几个孩子的插曲。
坨坨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家中只有一个眼盲的婆婆,没办法只好把坨坨托付给邻居家照看,定时给生活费。
可这家子一听说幼儿园开学,便立刻大包小包地就将坨坨放到了幼儿园里“全托”。这哪是全托啊,分明是直接寄养了。
坨坨总爱在大树下呆呆坐着等着望着,我们都知道他等的是谁,望的是谁,但却不知道这个小小孩子的心里,百转千回在想什么。
秀秀无疑也是一样的孤苦的孩子,她的父亲懒惰,母亲为了家计除外打工,回来以后,秀秀因为陌生不认她了,父亲却享受着母亲打工的成果和别的女人好上了。离婚时,秀秀的抚养权被父亲抢了,可转眼,她的父亲却撇下了她。
还有一个在故事最后才有一个镜头,那就是易明堂学生易文才的孩子,刚出生的孩子。易文才在外打工认识了安徽的18岁妹子,大着肚子回家生了娃,本以为可以安生过日子,但老婆却走了,而易文才更是留下嗷嗷待哺的这个孩子,出去找老婆。
可人海茫茫,怎么找呢?最后不过是将留守儿童的悲剧,延伸到仅有一岁大的这个孩子身上罢了。
其实这些孩子,也不过千千万万中留守儿童的代表。幼儿园的短暂开学,给了他们少许的笑颜,但终究是被被勒令关闭了。
被误解的易明堂强忍着心疼将他们一一送回了家里,他一步三回头地看着他们的孤独无助,最后选择将这两个无所依持的孩子又带回了家。
他牵着他们的手,站在山顶上看山的那边的“南方”,告诉他们那是“深圳”,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所在,但在他们的爸爸妈妈回来之前,他们俨然成了送不回去的孩子了,谁又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呢?
走不出去的老人
电影的画面中,风景很美,现实却很残忍。
启明星幼儿园报名之后,人来人往,渐渐地就将村子的人气填满了。只是,眼看着来报名的只有老的小的,工作帮忙的,也都是中老年纪的人,可想而知,他们都是走不出去的那群人,又或者他们是被生活的安逸慢慢驯养的人。
易文才的老婆为什么是撇下孩子偷跑?
自然是因为易文才结婚生娃后,再也没有了出外赚钱的心思,回了家享受安逸了,用一座又一座的山城困住自己,困住孩子,也困住老婆,所以他的老婆跑了。
若非他的老婆出走,易文才是不是一辈子就真的在田园地里宅一辈子呢?答案,也许是肯定的。
电影开局那个吐槽易明堂骗小孩钱的牌友就有说到:我嘛,老婆讨了,小孩都这么大了,不去挣钱也可以,哪像你样的,一个净命鬼。
仿佛,赚钱就只是为了娶妻生子,之后,便是在家安逸“养老”,和他一样的,当然还有秀秀的爸爸,逼得自己的老婆去赚钱养家,这便是那个乡村的一些不可取的风气,而这些恶风气,说到底还是“穷病”养出来的。
他们娶妻生子后不走出去,走出去的人又留下了他们的父母孩子,最后村子里来来往往的,只剩下这些孤寡老人和稚子。
这样的生活希望到底在哪儿?
我们都知道,易寒着重笔墨在这些孩子身上,想要用这些孩子和易明堂这些教育工作者之间找到一个共鸣,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样的一个群体和这些人的人性。
撇开这些去究其根源,“穷”才是万恶之源,若学不会自救,这个“病”便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