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分工明确
家——是所有习惯+认知能力+品质的起点。用力过猛和不作为都是伤害。
学校——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知识+认知能力+集体生活能力的等的重要路程。用力过猛和不作为也是伤害。
不作为的借口
我相信我的孩子。(所以没检查家庭作业)
孩子随我。(所以学习会有问题)
3.孩子在家没有怕的人。(所以没有办法,管不了。)
4.我太忙了,没有时间。(所以无奈,无力。)
我也相信孩子们
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两年多了。自以为比较了解孩子。所以有时候会无条件,甚至无底线的相信他们。
这学期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我重新审视孩子的成长面临的问题。
垫子事件:上两个周课间操,我们主要练习的是仰卧起坐。做操之前,需要六个同学去拿垫子。这几优秀的孩子,不问不打听就去了足球器材室。结果一个垫子没拿到,后来我让他们去了第二次,结果只带回来四个。我问孩子们怎么回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垫子了。于是我火冒三丈,对体育老师立刻产生误解。闹得场面很是尴尬。后来才了解到,孩子们去错器材室,还不知道问一问体育老师。
小结——— 从这一点来看:1.我和你们一样,对孩子的信任是无条件的。2.我们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需要培养。
扣分事件:周四早上帮你上两个活泼的男孩一脸委屈的去找我。我说怎么了?他们齐声说:在走路队的时候。一位美德示范员,无缘无故的记了他们的名儿。我问他们:“你们戴口罩了吗?你们戴小黄帽了吗?你们并排走了吗?”孩子们都坚定的说:“没有!”于是我百忙之中还是上德育处找了我们的李校长、杜主任、姜主任,宋主任……带着一颗被迫害的心,要求严查这个吹毛求疵的美德示范员。学校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于是把美德示范员和两个孩子都叫到德育处去当面对质。结果是:“两个孩子边走边说,边说边加动作。”眼里只有诗和远方,没有眼前的美德示范员。
小结——— 孩子的表达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相信孩子是建立在他们能可观表述的基础上。我相信他们,是相信他们改正错误后而会变得更好,你说呢!
焦虑与爱好
周五中午吃午饭的时候,与学校的一位老师讨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有普遍性家庭教育的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位老师的孩子,作文写得非常好。于是就被挑到了学校的语文素养训练营。而作为这个训练营的老师。我要求他们每周做6篇摘抄,积累背诵两个优美的自然段。完成了就有阳光币的奖励。完不成就要扣掉一个阳光币。部分孩子压力很大,于是就找借口不去参加。她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在我面申辩说:“孩子太忙了,没有时间完成摘抄。”我说:“孩子不读书吗?”
她说:“读啊,只是孩子一读就刹不住车。所以就会一直读一直读。”
我又问:“孩子的书一般读几遍?”她说:“只读一遍。”
我告诉她:“摘抄是在孩子第2遍读的时候,才进行的。”“一本书,如果只读一遍,孩子不过是记住大体的情节,至于词语,句段,和主要人物形象就无从谈起。”
她又说:“可是孩子太忙了!”
“忙什么?”我问。
“各种特长班。唱歌,舞蹈,绘画,英语等等”
“有时间对这些特长做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吗?”
“没有啊。”
“那你学这些有什么意思。切莫浅尝辄止,样样通,样样松。浪费孩子的精力和时间。不如就学一样,让孩子在这一方面出类拔萃就好了。”
“可是孩子喜欢!”她无奈的说,“我是想等她长大了,在自己所学特长当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坚持下去。”
“学的东西太多,又没有时间做提升训练,在每个学习团队当中都不是出类拔萃的,你让他将来怎么做选择?”我不解地问。
“可她哪个都不想停。”
“你不会为一个没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孩子做主吗?没有哪个学霸,会同时坚持十几种爱好。在一方面融会贯通,也需要孩子百分之百的投入才是。”
可能因为过于焦虑,最终我没有说服她。毕竟。教育的决定权在于家庭。
亲爱的家长亲,你们有同感吗?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启发。
下周工作提醒:
1.下周包书皮比赛,周末着重练习。
2.下周课间操,着重练习跳绳和跑操。提醒孩子带好跳绳。
3.天气渐冷,为孩子在里面穿一件棉背心,放在学校,周末带回家清洗。
4.作文纸和抽写纸即将用完,明天让孩子带一本240字稿纸到校,交给我。
5.语文课文的朗读练习不到位。周一会对《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前的课文进行抽查。有一些同学得临时抱佛脚了。
6.明天抽查周末作业质量,我会做具体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