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育儿,似乎两极分化严重:虎妈型和自由型。
哪一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又有哪一种方式最适合?
似乎,目前都没有答案。
在《爱、金钱和孩子》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新的答案,也可以说另外一个视角:经济价值。从这个角度出发,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某些群体更倾向于某种育儿理念,你也可以为自己找到与孩子共赢的相处方式。
书名:《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作者:[美]马赛厄斯·德普克
[美]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
翻译:吴娴 鲁敏儿
校对:王永钦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荐:🌟🌟🌟🌟
“育儿”一词,伴随着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以至于有人曾说,“极简主义”适合没有孩子的人。虽然这样的表述有失偏颇,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折射出了人们对育儿的重视,以及育儿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份量。
当然,这样的状态,并不是从始至终,至少在一部分西方社会中不是这样。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的教育还是以放任型为主,虽然中国已经很早就开始了密集型的育儿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密集型育儿方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意识到“虎妈”式教育方式的弊端,开始尝试更开放合理的育儿方式。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差异的出现?
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回报”这个概念。也就是通过教育投资,包括花在教育上的金钱、时间所能获得的回报。比如父爱主义之下的密集型教育理念,是一种高干预模式,从对孩子的不同响应度又氛围权威型和专断型。其中,专断型就是“虎妈”模式,忽略孩子内心需求的填鸭式教育。而利他主义之下的低干预型教育理念,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响应度的不同,又氛围放任型和忽视型。忽视型比较集中于低经济水平的家庭。
而这一切,基于大家对教育选择后果严重度的认同。
通过这些角度的解释(见上图),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在社会不平等程度越大的区域/城市/国家,人们更愿意选择密集型教育——教育回报率高,比如精英教育。同样,在福利比较好的国家区域,人们更多选择放任型育儿态度,因为收入分化率不高,而家长们也意识到福利保障的健全,会让孩子“衣食无忧”;这种教育理念最为突出的,是贵族们的选择。当然,这些也与传统和教育政策等有关。所以,当所在区域教育政策与个人理念不统一的时候,人们更趋向于进行换环境,比如为了孩子的教育,从郊区往市中心搬家;选择更好的学区……
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方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当父母选择一种育儿理念时,从自己当前的条件水平和未来对孩子的期待出发,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突破当前的层级,去选择超越当前层级之上的方式——前提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以,还是要不断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