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看到这本书《爱、金钱和孩子》以为是一本畅销育儿书,读完才知道不然,并不是教我们什么样的育儿方法更有效。它是两个经济学家经过长年的研究之后,给我们剖析了我们生活中为什么直升机父母(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要时刻关注的)会变得越来越多。
也是从从经济学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社会现象: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教养方式向密集型转变,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高度的焦虑感。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社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月赚几千,有的人月赚百万、甚至亿万。不上大学,上普通大学,上名牌大学所获得的收入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回报率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教育向密集型转变。
这里我就想起前几年很多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的母亲宋倩通过透明玻璃时时刻刻观察女儿的画面。还有《虎妈战歌》作者的观点:应当迫使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并激励孩子追求成功。
家长经济状况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着家长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第一种教养方式是专断型:家长按自己的计划设定孩子的学习生活,对孩子进行限制与干涉,孩子如果不按父母意愿行事,会受到父母的体罚责骂。第二种是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加干涉,即便孩子做错了事,也一笑置之,不予指出,更不让孩子改正,任其发展。第三种是权威型父母:也就是通过说理和塑造价值观,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逐渐明事理,朝理想的方向发展,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低不平等和低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父母往往更宽容;而在高不平等与高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父母可能更专断,并倾向于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概念。
专断型的父母,通常脾气比较急躁,对孩子耐性不够,往往因为一点儿小事儿,就会很恼火。专断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往往会有事情也不说,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孩子总是被动着按着我的意愿去做事。父母越吼,孩子的成长似乎越不尽人意。这是很值得我们的思考的问题!
放任型更不可取,专断型与放任型都是极端的,恰到好处的教养方式是权威型。
权威型父母是最适合孩子的,但是权威型的父母得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得懂教育,所以要求父母不断地去学习,首先自己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而且权威型父母得能够控制自己的脾气,与孩子平等地交流,让孩子欣赏我们、接受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但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孩子把我们拒绝在心门之外,不与我们交流,那样就没办法进行教育,更别提培养价值观了。
反观自己,我一开始的确是属于专断型父母,但我虽然愚钝,但是还可以做到知错就改,主动学习提升自己,主动地去缓和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朝权威型父母努力的,一直在路上…
书中还谈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密集型的教育导致家长很累,孩子很累,究竟对孩子有没有作用?
答案是肯定的,有。父母双方如果接受过高中教育,从不参与型转变为专断型的教养方式,那么孩子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可能性就提高三倍,如果接受了高中以上的教育,从不参与到权威型转变,可能性就提高了五倍,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所以说密集型教育是教育程度低的父母,让孩子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条件。
所以孩子还是要管的,不管孩子目前的状况多么不尽人意,是学霸还是学渣都得管。因为孩子毕竟还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对未来没有规划,对社会没有正确的认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容易玩物丧志、误入歧途,青少年时期教育的失败会导致后患无穷。在比较危险的青春期,有父母陪同一起走过,那么孩子将会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家长不一定期望孩子将来能成就多大的事业,能挣多少钱,只希望孩子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有相对美好的人生。
在权威型父母当中,母亲比父亲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家中有一个碎碎念的母亲,就可以培养出一个不情不愿的学霸,但是如果有一个狂躁型的父亲,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很糟糕的孩子。
本书还带我们认识了不同国家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怎么样的。不同的教养方式下会看重不同的素质,比如说中国就认为勤奋非常非常的重要,还分析了美国、瑞士、瑞典、芬兰等国家的教育优势与不同,这里笔者就不详细赘述了,今天我主要是想从作为父母的角度来看。
我们认识到了当下教育的问题,可以多学习芬兰,芬兰的教育概况可以总结为两件事:一是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二是教孩子如何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的教养方式造就了孩子的现在,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想让自己的孩子在现有的基础上成长进步,登上教育的金字塔顶,改变自己,向智慧父母看齐,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