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在家呆了一个半月,亲身体验了史上最严酷的逼婚大作战:
“我俩老头年纪这么大了,有生之年不能看到你结婚,死不瞑目。“
“早知道会变这样,当年就不让你读那么多书了,读傻了,还不如那些小学毕业早早结婚生娃的,不至于这么操心。”
“你这么大年纪了,你有什么资格挑对象呀,随便将就得啦,人的命都是注定的,不由得你说。”
………………
不堪入耳的话,每天都在重复,使得我既烦躁又自我怀疑,原来在父母眼里,我那么差劲呀?外面的生活很难,本以为家是个温暖的港湾,可以给我慰藉,可惜,在婚姻这个话题上,永远无法用语言沟通让父母明白我的想法及人生打算。无奈之下,我收拾包裹,回到工作的城市,继续埋头打拼。
02
想起每次回老家,都必然有这种不愉快的时刻,不光要面对父母的“苦苦相逼”,也要接受来自七大姑八大姨和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看客轰炸,围着我不断地发起直逼灵魂深处的拷问。
“在广州工作这么多年没谈恋爱吗?这么大年纪了,担心呀,赶紧结婚得啦……”周边的人纷纷附和着,“就是就是,女人过了25岁,就很难嫁出去了,更何况你都32了……”
一边说得唾沫横飞,一边用意味深长的眼神观察着我,瞬间有种自己是临近过期的商品,等着降价清仓大甩卖的错觉。
站在中间的我,像是犯了错的小孩,无辜又无奈。
前阵子,三联周刊登出来的文章《轻话题| 针对单身女性的评判何时能消?》,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作为被“大龄单身女青年”的标签困扰的人,看得是“老泪纵横”,被戳中心坎,有种终于有人知道我的心情的雀跃感。
“一个悲哀的现实是,当到了一定年龄没有选择婚姻,人就会进入一个无穷的跟别人解释自己人生的过程。但是:我为什么有义务跟你解释我的人生?具体,又关你什么事呢。”
03
是呀,个人的人生受到集体的绑架,这是个人的悲哀,还是集体的残酷?
很多人把单身归结为不婚主义,这是一种火上浇油的自以为是解读,单身的原因千万种,正如人生路有千万条一样,无需过度解读。我是单身,但我没杀人放火,没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什么在别人眼里,我像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我在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却也要时刻像装上强动能的战斗机一样,保持“作战”姿态,确保自己不在战斗中输得太难看?
“结婚后人生就完整啦”这样的说辞,本身站不住脚,可一代又一代的人却丝毫没有动摇地捍卫着这个伪命题。
我孤立无援地呐喊回击:“暂时单身是凄凉的代名词,结婚等同于幸福?没那么完美。而且恋爱和婚姻从来就不是人生的全部,谁说婚姻一定比单身强,好的婚姻全靠用心经营,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不幸的大有人在。”
然而,一个人对抗一个集体,始终有点乏力,难以力挽狂澜。
04
一直以来,这个社会都遵循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人生成了“复制粘贴”,上学、工作、结婚、生娃、养育下一代……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人生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沿着既定道路走,就是right,暂时地拐进羊肠小道里,就是wrong,犯了大忌。
有时,我会诙谐地想,如果这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奏效的话,30几岁了,没有成家,很可怜对吧?那是不是可以向国家或者向一众“关心”我的吃瓜群体申请脱单扶助,给我发个男朋友?我甚至一度怀疑,我是不是浪费国家资源了、给社会制造麻烦了,才会得到那么多“苦口婆心的规劝”?好像并没有……
活着,已经用尽全力,能健全地走到30几岁,我深感知足。我慢慢学着闭嘴,平日里保持内向,不用过多的言语表达,毕竟言多必失,我仅用文字记录所有的思考。我知道,路是自己走的,别人不了解,他们的评论只能作为参考,他人的臆测很多时候也是一厢情愿。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不轻易评判一个单身女性,是对她们最大的支持和善意,不是吗?
05
经常听到姑娘们说,我不想工作,想趁年轻嫁个高富帅,那样就不用辛苦赚钱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多女孩都想找一个男人作为依托,而不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想要的生活。
年轻是一个很好的筹码,但别忘了,婚姻并不是一张长期饭票,出轨、离婚天天在上演,你凭什么就笃定相信,自己找到的就是可以携手共白头的人呢?
谈恋爱、结婚说容易不容易,说难也不难,我相信,只要想,不可能找不到男朋友。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晚婚一族,谈起一些心得,她们都不约而同提到一点:“要谈就谈高质量的恋爱,从不担心自己会嫁不出去,反而担心自己失去生活的热情,害怕自己兜里没钱。”
我何尝不是这么想的,比起草率结婚,我更想要拥有一份成熟的经历,随之年龄的增长慢慢沉淀。心灵纯净,钱包很鼓。生活平静,既有人间烟火,也有诗和远方。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没有男朋友,也并非人生的loser。
我依旧期待爱情,但不盲目悲伤,你来我热情相拥,你走我坦然放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