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与虚无》哲学思想三 虚无与自欺
虚无来源于否定判断。意识除了采取否定的形式外不可能产生否定,一个存在或一种存在方式通过否定被提出来,然后被抛向虚无。接着萨特论证了虚无的辩证法概念。他指出,人们面对存在的行为和面对虚无所采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行关系,这使人们希望立即把存在与非存在看做实在物的两种相辅相成的成分,就像黑暗和光明那样。总之,这是两个完全同时性的概念,它们在存在物的产生中是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单独地考察它们是徒劳无益的。萨特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纯存在是纯粹的抽象,是绝对的否定,是非存在,所以纯存在与纯虚无是一个东西。黑格尔使存在过渡到虚无,即它对存在的定义本身包含着否定,是重复斯宾诺莎的公式:一切规定都是否定。
从现象学概念上,萨特认为可以把存在与虚无设想为互补的,它们是实在物具有的两个同样必要的成分。而不必像黑格尔那样从存在过渡到虚无。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与非存在不再是空洞的抽象,对此在来说,甚至当与虚无面对面而存在,这就是人无时不在焦虑之中。这是人的实在在虚无中的显露,只有在虚无中,存在才能被超越。焦虑是对这双重的和不断的虚无化的发现。存在与虚无是不能分开的,人是使虚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人的存在是欠缺。虚无使人不断地超越和创造,使人获得了自由。
自欺理论是萨特从现象学的立场出发,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所构建的一种独特的理论。他指出:“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使否定在世界上表现出来的存在,他也是能采取针对自我的否定态度的存在。”“我们乐于承认自欺就是对自己说谎。说谎不是一种否定态度,说谎的本质在于:说谎者完全了解他所掩盖的真情。”自欺外表看来有说谎的结构。自欺与说谎不同之处在于,在自欺中人只是对人自己掩盖真情。因此,自欺中不存在欺骗者与被欺骗者的二元性。相反,自欺本质上包含一个意识的单一性。萨特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指出为了逃避困难,人们很自然地要求助于潜意识。精神分析使用一个没有说谎者的说谎观念来代替自欺的观念,用“我”和“这个”的二元性取代欺骗者和被欺骗者的二元性,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建立了一个自主的自欺意识。萨特指出,自欺是源于人的实在,是其所不是且不是其所是的结构。自欺的目的“是使我按‘不是我所是’的样式是我所是,或按‘是我所是’的样式不是我所是。”自欺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相信。而自欺的根本问题也就是相信。真正说来,自欺不能够相信它要相信的东西。但是恰恰因为承认了不相信它相信的东西,自欺才称其为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