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陪女儿写作业,妈妈突然问了一句:"去年你打算做的日历,做了一半,今年都快过去了,咋还没做完呀?"。闺女嘟哝了一句:"忘了呗"。我在旁边听着,当时也没在意。今天早晨突然想起终始问题,也没想起和这事的关联。直到下午这件事有蹦到脑子里,才发现原来结症在这里。
终始问题是个品格问题,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力的品格的。在孩子接受的华德福教育中,对这个问题有非常强的要求。表现在假期来的时候,老师通常都会对孩子说,利用假期,把这学期缺的主课本补充完毕,把没做完的手工做完,这是暑假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学后还要带给老师检查。
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善始善终的人。好像有强迫症似的,一件事要是没完成,就总惦记着,直到至少有个阶段性的完结开始。在职场生涯中,也体现出来。早就做好了要离开的心理准备,但是觉得在组织变革中团队还有需要,因此要跟随一段时间。所以延续了一年多直到相对稳定后才离开。所以,我自然的认为,我的这种品格特征会带给孩子,也不是十分的担心。但最近的表现好像不是这样。
女儿从小听话,做事情节奏掌握也很好,基本都能善始善终。但这次的日历事件让我想起,我有好久没有关注孩子在学校和家里承担的物事了,我忽略了,于是孩子也就可能松懈了。
我儿子表现则是另一个极端。比如,早上起来叫他刷牙洗脸,他会和我说:"我昨天晚上洗过啦"。再比如,玩具整一地,你和他说:"请你把玩具收拾起来。"他会说:"为什么姐姐不收拾?为什么总是我?"。我不知道是否我和妈妈在日常表现中带给他凡事总有条件?还是性格特点天生就这样,抑或是年纪还小,没有概念。总之是对终始一事还没有形成概念。
这些或许都是在考验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终始习惯。因为孩子第一个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模仿的对象便是父母。比如,我妈妈有一定的洁癖,所以从小养成我比较爱收拾和爱干净的习惯。在华德福教育理念中强调的成人(尤其是父母)要努力成长为最好的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教育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便很难通过行为影响到孩子,而语言则是很难形成力量的教育。就像我女儿时常丢三落四,我想便是继承了我和妈妈经常翻箱倒柜找东西的毛病。
但善始善终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格。《大学》开篇第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件事,如果不知终始,恐怕本末也很难搞清楚。所以终始在圣人眼中便以是近道的存在。
那么这样的品格特征又从何来培养?
上文说了,首先,身为父母,我们自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从身边小事开始。比如物品用完,归回原处。这是最简单的终始。自己这样做,然后带领孩子也这样做。比如当我家儿子不愿意收拾玩具时,我便只能蹲下身和他说,爸爸和你一起做。在幼儿园,老师们的做法更值得学习,便是和孩子们一起唱"玩具宝宝要回家"。所以,也不只是在家庭,而是学校,家庭,孩子们成长的环境中,成人是一致的要求。
其次,重复,重复还是重复。在家庭,本就是日常琐事的累积。但凡大的品格特征,都是从小通过小事来磨合培养的。就像刷牙洗脸,每天都做,都带着孩子做,他便自觉成为了习惯。所以,我想想我儿子对这种事讨价还价,大抵还是我们陪伴他这样做得不够。所以身为成人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其实,从孩子小的时候来培养这些习惯是代价最小的,只是一点点时间而已。而如果这些习惯没有养成,导致牙齿过早的损毁,那孩子大了便会付出极大的代价,甚或无法挽回。
第三我想是观察。首先提高自我的觉察能力,注意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然后注意观察孩子。注意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孩子做得不完整的地方,然后温柔而坚定的提醒他去完成。比如,如果我注意到女儿没有做完日历,并且意识到这是个重要问题。我便要督促她,陪伴她一起完成。让她对每件事养成有始有终的习惯,比她单一的日历画得漂亮要重要百倍。所以,我们在陪伴孩子中,更需要意识的带入。而不是,孩子在低头做作业,我们在低头看手机。
有机生活就是这样的点滴成就,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宣言,而是在日常和孩子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用心融入,注入爱的温暖力量。我们倡导的众筹有机生活,也是为愿意在社区一起践行这样生活的个体创造一个共同沟通交流的平台,让我们从关注自己和家庭的身体健康开始,带入更多家庭的陪伴,父母和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所以我们呼唤善始善终的人,一起来众筹这个有关生活的事业!
同道者众,则道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