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作者叫做曹雪芹,似乎这已经是百年来板上钉钉的教科书式说法了,但是我有一些观点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事实上,我的观点并不新鲜了,若说在十年之前我有此感觉时还比较难在网上搜到这类文章的话,现在网上这类说法已经挺普遍了。是故意骇人听闻博取眼球的说法吗?有兴趣往下读的客官可慢慢听我说。
固然书里提到了一个后期编撰者名曹雪芹,但此曹雪芹非红学家们所说的曹寅后人曹雪芹,更何况,曹寅家谱里搜遍了也没有叫曹雪芹或者曹霑的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无非就是红楼梦里的一些情节让人想到了曹寅家极盛而衰的过程,被近百年来的主流红学家盖章定论了之后,大家以为这是无需怀疑的事实,盲目相信专家而丧失自己的判断永远是最可怕的,实际上,这本来就只是一个猜测,离一个有充分论据的事实还远着呢,在找寻“曹雪芹”是曹寅家何人的过程中,他的年龄、经历、甚至他爹到底是谁,都还漏洞百出呢。
其实在那个风云幻变的乱世中,有类似经历的贵族家庭何止一个两个?如果非要这样说的话,假设再过几百年的人以为红楼梦是20世纪初的小说,简直可以把民国的一些大家族的故事往里套了。
另外就是脂砚斋的批语,第五十二回末尾的在“自鸣钟敲了四下“后面出现的脂批:“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这批语是说:为了避“寅”字的讳(祖先的名字不能直说)。且不说这一条到底是脂砚斋本人的批语还是其他人自以为是的解读(脂批很乱,并不是凡批语都出自他一人之手),光说红楼梦是否有避“寅”字讳吗?完全没有!下面我就举出若干条直书“寅”字的例子:
第二回:﹝ 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恃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
第十回: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
第十四回:那凤姐必知今日人客不少,在家中歇宿一夜,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
第六十九回: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不仅以上都是直接使用“寅”字毫不避讳,更有第二十六回中直接拿唐寅的春宫图开起了“寅”字的玩笑,把唐寅借薛蟠之口胡说成“庚黄”,还写薛蟠说“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这些情节中,有些不是非写“寅”字不可的,尤其是时辰,你换个时辰不就得了,非要寅时?至于拿寅字恶搞,这在那个时代,是犯罪的,因为这样就是侮辱祖宗。
按红学家的说法,曹寅是曹雪芹他爸,那么曹玺就是曹雪芹的祖辈了,可红楼梦里面居然公然引用庄子的一篇文章里的“焚符破玺”一词,这还了得?
其实我们应该很清楚,写这种书,哪怕只是发表家族破产的怨言,也是对朝廷的不满,是大大的犯上,绝对是犯了文字狱的,作者会把自己的真名堂而皇之摆在小说里?固然,他既然会写这样的作品,确实就是做好了死的准备,但是,不怕死和找死,毕竟是两码事。活着把作品传下去不香吗,非得大辣辣的让人把自己抓起来吗?
所以,曹雪芹一定只是个笔名,包括第一回里那段提到的一系列:孔梅溪、吴玉峰,乃至于脂砚斋(只在脂本中有),全都是笔名,但因为只有脂砚斋像个笔名,其他的就被认为是真名了,但署个真名于情于理说不通。
其实如果鲁迅不告诉你他叫周树人,你是觉得周树人更像笔名还是鲁迅更像?
话说回来,我可从来不怀疑那一段写成书过程的:从《石头记》到《风月宝鉴》到《金陵十二钗》到《红楼梦》的变化过程是假的,或仅仅只是书名的变化,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这部小说的创作演变史,它是经由了好几个人、甚至多个时代的人完成的,应该是起初有一个稿本,经过多人的数次修改、增删、润色,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最后一次的大修改是高鹗续并且正式出版的那次。
我8岁开始看《红楼梦》,所以其实我没有太多“先入为主”的被引导,我也很庆幸因此我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慢慢有过很多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其实一直觉得红楼梦里面的文笔并不那么统一(仅仅说前八十回),不像一个人的文笔,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况才能解释为何里面有明显的明朝物件,又有清朝物件。
最后,我上面提到的自鸣钟敲了四下,自鸣四,究竟是何用意,红楼梦里为何频频提到四书和四?这里面事情太多了,我下一篇再写吧。
相关文章:黛玉在你心中是哪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