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亦读人,在史书中留下名姓的人如恒河沙数,不胜枚举。或明亮,或黯淡,或正气,或苟且,今读资治通鉴,又读卫鞅,结合以往对他的判断,这个人竟然渐渐从我眼前模糊了。又逐渐清晰。
卫鞅也叫公孙鞅,从这两个名字中就可以判断,按古人的姓氏办法,他是卫国人,另外又必是王孙贵族,因为那个年代,二世为公子,三世为公孙,只是现代人为了区分古人,把现今社会中的加了一个祖字,成了二世祖!
卫鞅肯定不是二世祖,不然也不会在当时的魏国宰相公孙痤家里做个类似管家的职务,与现代人不安于现状不同,卫鞅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老板公叔痤的赏识,公叔痤正准备推荐他,竟然害病,并日益严重,魏国国君魏䓨前来探望,公叔痤前面的表现还是体现了政治家的前瞻性。那就是告诉魏䓨,卫鞅是个人才,应该重用,当魏䓨犹豫时,公叔痤又建议,如果不能用卫鞅,那一定要杀掉他!
魏䓨有点懵圈了,心里合计公叔痤到底怎么了?如此反复!也只能支吾两句,借故离开。
但随后我不能理解的一幕出现了,病重的公叔痤竟然找来卫鞅,告诉卫鞅,我作为一个宰相,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考虑,故我建议领袖用你或杀你,现在我告诉你,请你快点逃走!政治家的世界我不清楚,政治家的觉悟我更不清楚,我只能理解公叔痤是在为卫鞅侧面的激励一把。让他没有退路,从而背水一战,彻底爆发,而龙腾于九天。试想,以当时公叔痤的权势,能力,如果为国出发,想杀卫鞅,真如探囊取物,但他没这么做,相反他劝卫鞅离开。又试想,他又为什么把与魏䓨的对话告诉卫鞅,出于什么目的?难以理解!!!难道这就是古人遗风?这就是光明磊落?
卫鞅的回答则更像政治家,他说:”领袖既然不能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轻描淡写地遮掩过去了,但政治家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一定是言行合一的,所以,这件事发生不久,卫鞅跑了,真跑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多年以后,魏䓨一声叹息!!!
卫鞅的出仕与吴起相差意思不大,吴起在魏国贡献过,卫鞅还没等到有贡献,就流亡与他国,纵观战国,魏国这个国家比较有意思,能臣良将,比比皆是,但要么被其他企业挖去,要么在本企业不得善终,而这个企业屡屡被跳槽的人反复欺负,也是醉了!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卫鞅入秦,通过国王宠臣景监的推荐,见到秦国嬴渠梁,并提出富国强兵的具体方案,嬴渠梁大喜过望,命卫鞅全面执行,这里注意,是通过宠臣引荐,看来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还是有许多路是必须走的!
公元前359年,嬴渠梁进行变法,与吴起变法一般,立即受到既得利益的贵族阶级强烈反对,卫鞅明白,解决这些关键的所在不在那些贵族,而在嬴渠梁,于是便主要做嬴渠梁的工作,于是便有了下面这段话的大意,普通的人,面对突破,不会投入,等有了成功,才喜笑颜开;有远大志向的人,绝不会随波逐流;想建立不世功勋的人,绝不会百分百的民主。所以,圣人认为,只要能使国家获利,哪能不颠覆传统!卫鞅够狠,这段话坚定了嬴渠梁的决心,同时又拍马屁于无形,嬴渠梁一定想做个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并无限接近圣人的人!
但嬴渠梁还是对卫鞅有所保留的,只任命卫鞅做了十一级的官职,当时秦国官阶为二十级,十一级只不过中游水平。但卫鞅马上用行动证明,卫鞅到商鞅的转变只需要一个机会,同时,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卫鞅变法的内容不详述,我感兴趣的只是其中的连坐与检举,或者说告密。两千年前就实现了利用人与人的弱点,而达到互相管制的操作方案,在明朝达到顶峰,即使到今天,也以另一种形态来潜移默化人们的生活,从而影响什么,达到什么,制约什么!
管理者最基础的水平就是威信,威与信,变法的过程用两件事进行充分诠释,大家耳熟能详的移木为信,自不用说,太子嬴驷触犯新法,一群人屏声静息,严密注意卫鞅的反应,看如何收场,没想到卫鞅态度坚决,以法令不可以丧失尊严,太子是国家的继承人,不使刑法,但教不严,师之惰!应该承担责任,把太子的老师赢虔割了鼻子,把公孙贾脸上刺字,立即全国震慑。十年之功,秦国终于强大起来,国家强盛了,但卫鞅的身后却添了一双永远盯着他的眼睛!太子与赢虔的眼睛。
一时间秦国路无盗,山无匪,不拾遗,全民放弃内斗,统一对外作战,一些人开始议论新法的好处,但卫鞅说:这些人全是乱法小民,全部充边!法律是尊严的,岂容他人随便议论!我想起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公元前340年,卫鞅建议秦国攻打魏国,理由冠冕堂皇,自然是为秦国争取利益最大化,嬴渠梁下令卫鞅统军进行攻击,魏䓨派魏卬去抵御,为什么我在开篇说卫鞅变得模糊了,就是源于这件事,卫鞅见魏卬来战,写了封信给魏卬,大意是我们是老朋友了,以前相处的很好,不想今日兵戎相见,我怎么忍心呢!另外你也不愿看到两国人民生灵涂炭,莫不如我们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两国的纷争吧!你来我这里,我也很想你,我们举杯痛饮,好好研究下如何永保两国平安。一席话入情入理,魏卬前往,在盛大的酒会上被捆成了粽子。卫鞅乘势攻打魏军,主将傻缺,自然溃不成军!前文说的魏䓨一声叹息,就源于此!此战魏国献出今陕西省东部大片地区,当时首都在山西夏县,终无险可守,把都城迁到了河南开封。
人在大失败后,总会想关键性的往事,或叹息,或怨恨,或反省,或顽劣。魏䓨估计是在反省。但也有人比较顽劣。例如庞涓,还有一些重大的杀人要犯。总之人生不能重新来过,历史也不是太空步伐的好看舞蹈。
秦国遂将商於地区的十五个城市赏赐给了卫鞅,封卫鞅,号商君,检验变法的成效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也让卫鞅完成到商鞅的转变。
否极泰来,盛极必衰,嬴渠梁走完了人生的路,公孙鞅的后台倒了,与乾隆归天,和珅的命运相同,马上有人诬告商鞅谋反,诬陷谋反这个套路,两千年来屡试不爽。被告商鞅,原告赢虔的党徒。商鞅逃跑,竟然跑到魏国,魏国拒绝其入境。只要稍微有点智商的人就不难猜到这样的结果。商鞅又回到封地,仓促集结兵力,秦国把商鞅生擒,用五马分尸的方式把他处死,商鞅家族也被灭。
秦人赵良拿商鞅与秦国另一名人百里奚对比,其中话语很是中肯,并有规劝意味,但商鞅当时站在顶峰,正享受着大地在我脚下,山风在我耳边的独特气质,自然对赵良的提醒不加理会,几股潜流罢了。
宠臣景监介绍,卫鞅失重,上刑太子师傅,卫鞅失人,放逐议法民众,卫鞅失心,套路擒杀魏卬,卫鞅失信,但瑕不掩瑜,卫鞅的变法使秦国强盛,并从一定角度缔造了历史,史绩彰显,故“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这个评价是切合实际的。韩非子说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宋代王安石赋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功绩,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