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菩萨于《維麼诘经》讲记开篇讲,修学佛法应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应有为达到此一目标应有的次第方法,方法与次第必须是明确可行的,如实修学方能有成,不至于浪掷一世宝贵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修行的第一目标就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的见道成为真实义的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直至成就佛道。若不得大乘法的见道功德而言成佛之道,实属自我安慰之说,并无实质。大乘法的见道,唯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智慧一途别无他选,离开如来藏的亲证而说有般若智慧可得皆属妄说。
可见确立断我见为首要目标,然后才能证得大乘见道成为实义菩萨,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清楚这样的次第以后,如实而行,围绕着这个目标真实的断我见以后,再迈向见道位,才是正确的次第。
有些人学佛很多年,虽然说的很好听在“六度万行”,作了很多的布施,积得了一定的资粮;也知道学佛就是改正自己,平时要持戒清净,不犯口四、身三、意三业;坚持修忍辱,努力的去克服嗔恚心等;却全然不知自己这个六度万行其实都是在外门广行,完全不能入内门。所读的一切经典就好像与自己不太相关,翻出来读的时候觉得经中的真意距离自己是那么遥远,说不懂吧还觉得似乎是懂了,其实是真的未懂。就如《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所生其心。很多的人凭着意识的理解,认为我的心不要执著某事,要放下等等,却不知道佛于般若时期所讲的经《金刚经》、《維麼诘经》等,都是在讲第八识如来藏的意理,所说的能够生其心的是无所住的心第八识,而不是在讲意识心。意识心总是有所住的,因为分别之时已经有住了,再者说这句经文即便说意识心要无所着,那么意识心又是如何生心的呢?从佛法上说意识是被生的心,这样的理解必然是依文解义南辕北辙。有情应有的八识心能够生心的只有第八识,第六是意识与第七识末那并不具有生心的法性,这样的从意识境界上理解并不知道佛说的是什么,因此所读似懂非懂就觉得佛法始终不与自己相应。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建立正确的知见,也不知道佛法的修学次第,因而就会我见不断,就不会入佛法的门。
什么是我见?我见并不是坊间通俗所说的---把我见定义为我的见解,也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是断了我见。所谓的我见是指把五蕴(色受想行识)也就是觉知心当做真实恒常不灭存在的错误见解。
人们所指的我见基本上可以分为色身我(身见)和觉知心我(我见)两部分;色身部分比如;小朋友在外面发生争吵时,回到家里时都会说;是谁打了我,是谁骂了我等,这就是把色身当成真实的我,这就是身见。觉知心我包括六识心才是我见的核心,比如;“我的名誉,我的思想,我曾经拥有的”,虽然没有特别强调,然这种说法的当下就已经表现的十足的世间的我见,就是坚定的认为我是真实的,这就是觉知心我,因为从小以来所受的熏习就是这样。我们每个的人都知道终不免有老死的时候,所以则不再会把色身看做可常存的,但是却把心里思维当做真实的存在。
很多的修行人我见的显现也依然活灵活现的,常常听到的有一句话“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离苦得乐”那么究竟是谁在离苦?又是谁要得乐呢?离苦得乐的仍然脱不出一个“我”的主体,仍然脱离不开把“我”当作真实存在,并作为一切追求的目标,这种从认知的根本上发生的错误,必然会是以后的修行产生大的偏差。
人们都知道有我,但是又有谁真正能够说得清楚这个我的内涵;一般意义而说的我是指色身,包含了能够思维、能够思量、能够处理问题、能够处处做主的心,是这个身心能够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能够学习、能够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及种种所行。这一身心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能力?是谁在驾驭他?显然是有能驾驭与所驾驭之分,是谁在思考问题?是谁在处理问题?是佛陀所传诸法让诸多的问题有了答案;众生所知的我在佛法中说为识藏,含有八个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因为人们色身都有六个根,也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佛法说;根尘触,生识。人们有色身六根,当外法于色身有对时,由第八识如来藏识出生内尘,为色身六根所触,而由如来藏中流注识种生六识,如此说诸识的产生机制,能够对此八识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则会对于真实的自我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知见。
众生的八个识,简要地来说八识的功能体性时,前六识是不恒而审,那第七末那识则是恒审思量,还有第八识则是恒而不审。八个识中只有末那识有思量的功能,其它七个识则都没有思量的功能,不会作主、作决定;在这八个识中,前七识运作的关系就是由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去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然后由第六意识从前五识分别五尘得到的讯息中去加以归纳、分析、判断,甚至意识认为应该如何如何而下定了决心,可是这些都只能作为提供第七末那识参考的信息,实际要如何作为,还是由末那识最后来作决定。
无法断我见的原因,因为错误的认知自我,就是始终认定能觉能知、能听能知的自我是真实的、是不坏的、是常住的。由于这样的认定,所以背后的自我—也就是末那识—那个随时随地在做主的末那识,就依照觉知心的判断与认知,而把觉知心执取住;认为“这个觉知心自己就是常而不坏的真我”。所以就不会接受“觉知心不是真实的,见闻觉知是虚妄的”,这就是错误的认知导致我见无法断除。
怎样的断我见呢?如果能够正确的认知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且如实的加以观行,加以探究,在行、住、坐、卧当中都去探究,会发觉到觉知心要依靠很多的法作为具有依,才能出生和存在,那时就会发现“我这个觉知心确实是虚妄的”,这样来看我见才能断除。
断我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我,前面已经从七识心角度细致的述说了,二是思考为什么这个“我”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我),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只有清楚的认知自我才能分辨是否真实。
要断除我见就要从自身之色受想行识于境界中的现行之法相去观察思维,如是去观察何处何法于我,不离于五蕴(积聚之义)。色是指我们的色身,是物质部分,受想行识是心里的层次,是基于识的功能而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有所领受、有所想象、有所决断、有所行为的时候,背后必然有我们对于环境,对于当前的境界的一个“了知”的作用在,所以说,受想行这三个蕴其实都是奠基于识蕴(眼耳鼻舌身意)的基础上。
比如早晨从熟睡中醒来的时候,五阴是什么状况呢?色阴在熟睡的时候还是一样的运作。醒来后第一个觉知(这是受)就是觉知自己的身体躺着,接下来是色身的感知,温度、光照等这些感受之后,随后开始有想—想起今天要办的事情等(这是想),就决定起床了,于是就坐起来开始穿衣,这就是行的部分。在受想行的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了知(这是意识)始终进行着,这就是五阴现起的状况。
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情观察,其实每一件事情中都不离我,都会带着我见在运作。比如;早晨醒来“我”感觉到“我”已经醒了,“我”今天还有固定的早课要做,于是就起来了,“我”感觉天气有些凉,“我”要穿厚一点的衣服,,,,等等不离于“我”。再如到了公共场合“我” 看到了人来人往,“我”听到了很多人说话,,,处处充满“我”的运作。
再观察这些事情中我见是如何依于受想行识而产生的,例如早餐;1,以色蕴为我,“我”饿了“我”要吃饭,是以身体为我,“我”吃早餐是“我”的身体饿了。2,以识蕴为我;“我”饿了这是身识的觉受,是以身识的受为我。“我”觉得豆浆好喝油条好吃,这是以舌识为我。“我”听别人在大声说话,这是以耳识为我。“我”看见很多人也在吃,这是眼识为我。“我”嗅到了油条的香味,这是以舌识为我。“我”挑选食物,比对价钱,思维,这是意识的我。3,以受蕴为我;“我”饿了“我”吃饱了,这都是觉受,是以受蕴为我。4,以想蕴为我;“我”感觉饿了,这是对于觉受的了知是为想蕴。5,行蕴的我;“我”走去饭馆,“我”挑选食物,“我”与老板讨价还价,都是色身的行来去止与六识心行的运作,这就是识蕴我。
由此观察可见“我”见总是依于色受想行识五蕴而存在,随时以五蕴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人们总是非常自然地以此五蕴中的一种或几种当做是“我”而不自知。
再进一步观察各种事相当中因我见而产生的心所法行相的运作。
五别境心所法;欲心所“我”要吃早餐,因为饿而生起要吃早餐的欲望,“我”要吃“我”喜欢的东西,都是欲而有所求。
胜解心所;“我”感觉“我”饿了,这就是对于身识觉受的了知,“我”挑选食物就是对于食物的了知,“我”看见人来人往,大声喧哗,就是对于环境的了知,“我”所食用的早餐就是对于食物的了知。
念心所;“我”知道有一个饭馆的味道特别好,在什么位置,“我”很喜欢那个饭馆所做的味道,知道也是由于念心所的记忆所成就。
定心所;“我”在餐馆专注地品尝着食物的味道,这就是让意识心专注于某一境界的定心所的作用。
慧心所:我去餐馆,知道怎么走,不会去乱绕一大圈,这是对于道路远近的拣择分别;对于食物种类的挑选,知道要食用什么食物,如何的搭配才有味道,才有营养,这就是慧心所的作用。
由此可知意识心在了别种种境界相时总是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因为有五别境心所法,意识心才能了别六尘所摄一切诸法。
善、恶心所法的运作;我贪;我喜欢吃饼,是贪着于食。“我”喜欢吃甜食是贪着于味。“我”觉得这一餐太贵于是就讨价还价,是于财贪着。
慢心所;我觉得周边的人在公众场合喧哗没有公德心,觉得自己胜于他人,心中已经生起了慢心。
我嗔、忿心所;看不惯别人不守公共秩序,心里气恼。
悭心所;到市场中买菜讨价还价就是一种悭吝心。
就这样的每天与所经历的种种事项中观察,看看这个“我”到底是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和运作,在一一境界中都要能够看清楚我见是怎样与五蕴相应的,是怎样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的,在思虑与行为中又经常表象出那些善、恶心所法。要于此五蕴、五别境心所法中及经常相应之善恶心所法都能分明确认这是“我”的表现,就是“我”的种种心行。
如此经常观察而能对此五蕴相、五别境心所法相及意识心的种种善恶心所都能了然时,才可以说是对什么是“我”、“我”到底以哪些为“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认识了意识我的种种表现后,还要于种种境界中观察意识我的虚妄不实,并且为什么自己会把这个五蕴我当做我,为什么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的意识我是虚妄不实的,从而真正在境界中去确认这个意识我的虚假。例如;饿了的是我吗?喜欢品味的是我吗?如此等等的我,这些我是真实的我吗?不是我又是谁呢?为什么不是我?
再者应该深入地去了解八识心王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有一个本心如来藏,也是第八识,他是本不生灭、无形无色的,他从来不会起念,也从来不和六尘境界相应,当然也就从来不会生起烦恼,他是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的。而且这个如来藏心他含藏有无量的种子,但这里种子的意思,只是说明他有各种不同的功能差别,所以能够有无量种的作用;如来藏不但能够出生意根、五色根等六根,而且能够借著这六根,而在我们的大脑中变现出六尘境界,然后又能因为根尘相触而出生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和意识等的六识心。这六识加上意根共七转识心,在如来藏的支持下完成人们的行住坐卧等衣食住行。而又会因为相应的无明、烦恼、业习,而去造作种种的身口意业,然后这些被熏习的善恶业种,又会回落到第八识如来藏心中,到了寿命终了的时候,就会依著如来藏心中所收藏的善恶业种,以及如来藏心的异熟性,而出生到三界六道当中。如果是善业种子多而重的人,就会先去受人天善报;而恶业种子多而重的人,就会先去受三涂恶报。所以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因为有能熏的七转识,以及所熏的第八识如来藏心,彼此相互作用才而成就。
八个心识中能见的是眼识,能听闻的是耳识,能嗅香的是鼻识,能尝味的是舌识,而能觉种种触的是身识,能够知一切法的是意识,能处处作主的叫作意根,或者叫末那识。这七个识个个都有各别专属的功能,因此如果眼根坏了,不能看见时就不影响说,还能听、闻、嗅、尝、觉、知。除了前面七个识以外,还有一个第八识——阿赖耶识,祂能出生五蕴十八界;前面这个七个识,都是由这个第八识,藉因藉缘所出生的,然后由这个第八识来支撑着,祂所出生的五蕴十八界的运行。可是这个第八识,祂却不分别六尘,祂不在六尘中处处作主;对于祂所生的五蕴十八界,祂也不把它当作是我或者是我所。因为这样,所以祂才能够实现有情所造各种善恶业的六道因果。
在这个略知众生要有八个心识的情况之下也应该知道,其实众生的所谓我心,就是指意识与意根。可是意识到底是真的是常住的吗?其实意识生起祂是有条件的。现在举一段《阿含经》中经文告诉大家,佛这么讲:“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佛陀说不管是欲界的意识,或者是色界天的意识,或者是无色界天的意识,定中的意识,散乱中的意识,不管是什么情况下,所有的意识祂都是意根与法尘的因缘才出生的。但是意根与法尘,并不能单独来出生意识;意根与法尘,这两法的因缘也不能出生意识,一定要藉意根与法尘的因缘,由这个第八识来出生意识。意识出现了以后,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在同样境界的六尘中见闻觉知,这个就是一般众生所认识的我的心--意识心的状态。
从这些论述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人们所认识的“我”到底是具有什么特点,以及真正的“我”即第八识与意识和意根“我”相互的关系。人们恰恰是紧紧地抱着这个并非真实的“我”,为了这个“我”而追着五欲不停,为钱财,为色欲、为名望、为食味、为睡欲从生至死没有停歇,当任何一项有所匮乏时烦恼就产生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我”而存在,这就是我见,因为我见才有五欲的烦恼,要断除烦恼就要断我见。因为不能理解三界中的我是生灭的不真实的,执着于能感受、能想的觉知心是常不坏的真实我,这就是无明。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下一世的出生,因为觉知心不想消失而灭亡,他想要一直拥有觉知心我。所以因无明的存在而有诸行,由无明及心行故有六识种子不断,则有受生而有名色,名与色的出生则是因为往世识阴六识的存在导致此世名色五阴出生的动力存在,那么名与色出生是由识阴六识缘于往世身口意行而来,因为行缘识;如果没有过去世识阴六识的行,就没有识阴六识作为行的所缘,就不会由于前世熏习诸行的动力而有下一世的名色的出生。凡有所作,后世五阴渐生,五阴具足已,则所作具足而出生。所以因为无明的存在才有生生世世的轮回。人们所认为的“我”即意识与意根并不是不生不灭的真实的自我,其自性是生灭的,是依他起性不能自行存在,因此说不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是第八识如来藏,是祂执持色身并出生意识和诸法尘境界。
龙树菩萨说;“假使千万劫,所造业不亡,姻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其真实的理是,凡夫造诸恶业,所有的行为都是先有末那有意,同时意识也进行思维,然后由末那决定如何去做,如来藏秉承末那之意而作。诸人以为人皆不知(其实鬼神皆知),所造诸业后,其业种回流到本识中,永远不坏。要消除此业,因为有自心流注,唯有忏悔补救,方能有新的业种转换旧的业种,由此而消业。修行人了知此理,则能历缘对镜令诸烦恼种子现行—起诸贪嗔,随后如理作意思维观察,修正身口意行,则能够使已出现的染污种子转换为清净种子回到阿赖耶识中,知此道理就能够如实精进修行。
当我们如理作意的把五阴、十八界、七识心、我及我所都能观行清楚,并于观察中认知两种摄受;即能取与所取,能取者就是能了知六尘万法的意识心与处处做主之意根末那识;所取者既是如来藏籍五根而摄受身外色法五尘,转生内相分似有色之六尘法相,由此能所而令众生于六尘相中贪厌六尘诸法;欲取欲舍乃至舍垢取净,由是缘故招致生死轮转不绝。如是观察我见则当即断除。
若能证悟,则能如实生起现观;“一切法皆是在各人之如来藏上妄生妄灭,本来只是如来藏所显现之能取与所取二法”,并无外法可得可证,如是能取所取从如来藏中现行者,皆是无始以来之虚伪妄想熏习所致,若人能如实现观者,便见人生周遭诸事,其实本皆无事,便得解脱生死烦恼;现见生死与烦恼只是在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心上妄生妄灭。从此以后何事何时可以挂心者?恰如佛所说;“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