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未至,临江的小城却已被炎热的空气包围。烈日当空,几欲要灼烧人的眼睛。河岸边熙熙攘攘,成群结伴的人谈笑风生。有小贩推着贩卖冰凉粉和豆腐花的小车,摇着蒲扇等待口渴的客人主动上门。
龙舟赛,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课本上所说的用以凭吊屈原的龙舟比赛。
鼓声响起,躲在树荫下乘凉的,交谈甚欢的,就连无意间路过的人都围向了河岸,一个个拉长脖子,恨不得将河中之景尽收眼底。大桥上也站满了翘首以盼的观众,密密麻麻的人头看上去煞是壮观。
奖金和烧猪肉,这是参赛选手渴望带走的奖品。那时候的物价尚未膨胀,炸得外香里嫩的烧猪肉更是令人口齿流津。
号令下达,船上的青壮年们纷纷动作起来,他们干劲十足,号子整齐划一又震耳欲聋,像是要直穿云霄,手上的动作也毫不逊色,配合默契地在河面划出一道道波痕。具有标志色的龙舟争前恐后地冲向终点线,生怕奖品被人抢了去。
我们村很少拿到冠军,但进入前几,抱走一只烧猪的机会总是有的。那个时候,就会举办隆重的庙会,大肆庆祝一番。他们喜欢热闹,喜气洋洋地招呼着前来吃宴的居民,输赢在热闹面前已经算不上什么了。
然而,这样和谐欢乐的景象,已经成为小镇的历史了。
我们村里的端午龙舟赛再难凑出一支好队伍。有的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端午节也赶不回来,更别提训练了。剩下的,有的年纪已高,只得硬着头皮上。有的则是好吃懒做之辈,被赶鸭子上架。
从前临近端午的时候,晚上路过放龙舟的地方,经常听到浑厚的号子声,而今,那口号变得不如从前有力,气势也没有那么足了。
龙舟赛能办下去吗?或者说,能办得像以前那样好吗?
有了电视手机后,观看龙舟赛再也挤不进居民们解闷的娱乐项目里了,那样普通而看过十几年的比赛,在一些人心里已经过时了。
戏曲未落幕,桥上的人却已离场。
奖品也变得没有吸引力,看似多的奖金一经平摊,连支付一周的饭钱都不够。家养的猪太贵,炸猪肉也费力费神,所以烧猪肉换成了便宜的饲料猪,由机器制作,味道变了太多,如这端午的人与事。
庙会还在继续办,可参加的人减少了。主持庙会的女人男人们渐渐老去,而年轻人不愿意接班。酒桌上的丰盛大餐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不再稀罕。
我们的文化,是否会在这个世纪断了根?
即使政府正在努力地挽救这些非物质文化。
我有时不禁会感叹物是人非,可我能够做什么呢?站在历史面前,渺小又普通的我什么也不是。我似乎只能够回忆,反复地回忆,告诉自己这镇上也曾充满了民族风情,毕竟,我连自己的生计问题都没能解决好,何谈继承?
空谈是再简单不过的事,谁可以付出真正的行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