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句通俗的话语道出了无数在外拼搏的人内心对家的呼唤。
回家过年意味着什么?团圆是第一个会被提及的高频词汇,在意象中,它会关联着亲情、友情、爱情等饱含浓浓情义的珍贵瞬间——亲朋好友暌违一年光阴,春节相逢,真诚的送上一句“新年好”、“拜年了”,这就是我们最美好的祝愿。
2
现实生活可能远非如此。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我们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带来的便利、愉悦和满足之时,也承受着它与生俱来独有的特质——破拆传统世界。
因为有了互联网,红包抛弃了庄重神秘的传统气息,转而成为了最具全民娱乐性质的技术发明,每时每刻都能在某个微信群引起群成员欢乐的“触屏”;
因为有了互联网,亲朋聚会成为无聊尴尬的存在,手机无时无刻不在无情地扮演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情敌角色;
因为有了互联网,纷繁绚丽的大千世界通过方寸屏幕将我们与天地相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真实感觉摧毁着我们对弄堂小巷惬意生活的美好幻想。
3
曾经,只有在除夕夜当天才被端上年夜饭餐桌的鸡鸭鱼肉,如今已成为许多人每天都会品尝的寻常美味。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从极度贫瘠到丰衣足食的伟大跨越仅用三十余年,令世界震惊的发展速度使数千年忍受饥饿贫穷的百姓欣喜万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深感物质生活重要性的中国人,直指财富、地位、权力、事业奋力拼搏,却也乐此不疲的参与了一场针对传统中国的精神拆迁。渐渐的,许多传统正在离我们远去,这是时代大势所趋,毕竟在中国,许多传统代表着落后与贫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传统的习俗就会伴随着年轻一代陆续向城镇乃至北上广深的特大城市移民而被遗忘,小城小镇的故事或最终成为一段传说,一段关于“乡土”的回忆。
就像从事传统工艺制作的老手艺人难寻接班人一般,传统,在铺天盖地城镇化和互联网巨浪的冲蚀下难以为继。但,也要相信,经过大浪淘沙淬火成钢的历练,最终接过传统衣钵的人将用一生挚爱去传承浸染岁月沧桑而焕发生机的文化瑰宝。
4
对于普通人,我们或许将用一生时间去经受剧烈变幻的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与改变。其实,我不太赞成用“乡愁”来形容春运回家路上的人们对“家乡”的感觉,毕竟,他们中有太多人对于家乡的概念或许只停留在青年时期的懵懂青涩的往事。随着他们外出求学工作,“家乡”就成了一份特殊的想念,因为那里有父母亲朋。但,这不是愁绪,更不会有悲伤,只是对青春的追忆和怀旧的话题。转过头,他们会拥抱现代化城市文明,继续追寻在这座城市实现人生理想。
5
和其他许多传统节日一样,春节对我们来说,或许是一个暨亲近又陌生的节日——每年一度,我们都要经历这几日的热闹喧嚣,却早已将许多深层次的节日内涵抛入云霄。如今的春节,就是一个人与人短暂相聚的节日,而这里的年味儿却早已支离破碎。这或许就是我们越发觉得过年无趣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