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345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孙瑞学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第七章《6岁以上(一)——分享成长》
小提琴演奏会
门票布置,排练氛围、演奏,欣赏,一场够完整的音乐会。(孩子自己组织的)
乾乾的王牌超市
敏感期的孩子做事专注、用心、想尽一切办法。敏感期过后,这些经验、经历、学会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会留在心里。
洗碗经济学
【孙瑞雪】
生产和交换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在我们学校,8岁左右的孩子普遍都出现了“财商的敏感期”。
理解
【孙瑞雪】
据我所知,那时8岁的甜甜和一凡正好在弥补5岁时婚姻的敏感期,他们之间已经达到了几近成人之间的理解、宽容。
我知道,这是一种爱,不是语言,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让彼此相识并达成默契。
结婚
【孙瑞雪】
许多家长担忧敏感期错过是否还能补救,回答是肯定的,绝大部分敏感期在受到压制后,一旦环境使孩子放松,敏感期会再次出现(据我们观察2~10岁都有可能出现这种补偿),弥补成长的损失。两岁弥补两岁以前的,4岁弥补4岁以前的,6岁弥补6岁以前的,年龄越大越难补偿,6岁之后补偿的难度相当大,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大了,成人对孩子的要求高了,孩子的学业难度和压力也更大,敏感期过了6岁表现形式也变了,这同六岁以前的生命体验截然不同,感受生命和旁观生命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形式。(6岁前是感受生命)
没有爱和自由带来的安全感和放松感,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会永远的潜留在心里,越积越多,直到长大,成为一个个解不开的结。我们争取做到,老师永远是孩子们的朋友,让孩子将潜意识上升为意识,引导孩子有问题会与人解决,会询问,会求助。
美丽的燕子
【孙瑞雪】
一个小学生爱上了老师,表明孩子心中一种特别情感的萌动,表明孩子英雄时期的到来,他开始显现出少年的情怀。
好玩的是,一个月以后,霖霖见了李老师,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他的这段敏感期过去了。
爱和不爱
在自由的环境中,孩子不会惊慌无措,他们能把内心深处的痛苦表达出来,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孩子因此有了尊严,也有了最后的安全感。
孩子说的“骂”,和成人的真骂有些不同,孩子的骂不一定是骂,而可能指一种使他不舒服的语言,如严厉、斥责、说教、挖苦等等。但孩子明白结婚应该和爱联系在一起,爱应该和美好的话语、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发现
“王老师,我告诉你,摩擦有阻力,可我发现摩擦还可以产生热,你试试。”苏桐高兴地说
【孙瑞雪】
5岁以后儿童对科学实验开始感兴趣,这时他们的兴趣点并不在于学知识(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而在于通过实验发现事物的秘密,认识客观事物。这种认知是由儿童的兴趣引导的,他们乐于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们10年来坚持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方式的原因。
让他玩
事件:三岁的孩子,在门外玩自己的尿,轮番遭受妈妈和爸爸的打。
老师问7岁的洋洋和琪琪,如是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怎样对待?
洋洋很自然的回答:“让他玩,玩完了给他洗个澡就行。”琪琪沉思了一会,回答道:“我去找一个他没有玩过的玩具,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玩具上,这样他就会高兴了。”
【孙瑞雪】
多精彩的回答,这是两个7岁孩子对问题的看法,因为受过爱和自由的教育,他们推己及人,把自己科学健康的成长经验应用在实践中。
问题在于很多儿童在专心致志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常常被无端打断,这不仅破坏了儿童成长的机会,长期以往很可能造就一个无法粘住专注的少年,一个对事情不感兴趣的青年,一个勇勇碌碌的成人。当孩子沉浸的过程常常被打断,我们怎么能期望这个生命能成长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