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5蔡秀娟
女儿出生之后,我囤了不少书给她。我记得第一本是《365夜睡前故事》,每天晚上我都念给她听。后来我又买了《可爱的鼠小弟》系列。这系列的书没什么字,都是图。好几次我拿起鼠小弟,想读给她听,无奈没有几个字,没读几句就完了。太没意思了……
幸好,很快我就意识到,我不会读!我只会念字!
这个发现让我一头扎进去学习“绘本”是什么,然后,那本《365夜睡前故事》从此就安静地躺在书架上了。我学会了读《可爱的鼠小弟》,同时陆陆续续进购了很多书。从女儿6个月开始,我们正式把亲子阅读列入睡前仪式,每晚必行。在那之后,我对绘本的热爱和学习,就没有间断过——
我还是有一些书不会读的!没关系,活到老,学到老,并学而时习之。
《米菲》,我们家有一套,尽管这是荷兰经典的低幼绘本,但是在这之前我都读不懂。我买它,仅仅是因为《米菲》的名气,可是买回来之后,我很失望,我觉得这就像是简笔画。
直到看了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种子》,我才明白,原来《米菲》是非常适合给婴儿看的,可以作为孩子的第一套绘本。它的故事情节、画面、语言,配上妈妈的感受和爱的支撑,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正确的呼吸节奏”和“睡眠与清醒的交互转移”。
白天与夜晚、潮汐的涨落、活动与休息……自然界中的各种深奥、精妙的节奏,《米菲》完美的呈现出来。
以后,我可以把《米菲》带进婴儿的心中!
佐佐木洋子的《噼哩啪啦》系列,我一度认为这是一套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书。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不是一套培养好习惯的书。而是巧妙结合孩子日常生活经验,让孩子将书中的人物与自己联想在一起,让孩子有亲切感,认同感的书。
多么美好!
语言、插画和生活经验形成环,孩子下次看图画书时,图画就会和实际的生活经验重叠,在孩子心里清楚成形,发挥作用。有了这种实际的体验,图画书才能展现无穷的魅力,成为真正有趣的东西,逐渐进入孩子的生活中。这是“生活类图画书”的魅力所在。
难怪女儿直到现在4岁了,还这么喜欢看《噼哩啪啦》,也许她看的正是自己的影子。
《手指谣》也是陪伴女儿长大的书,那些押韵的歌谣、有趣的手指动作,曾经是我们亲子陪伴时最经常玩的,女儿洗澡都要唱着玩着。
后来,我又买了类似的童谣,但是女儿还是酷爱《手指谣》,小小的她,可以重复多遍要求我朗读《手指谣》,怎么都听不腻。我记得有一次,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我给她读书读到声音沙哑,说不出话来,但也依旧压低声音读给她听。
因为这种亲子共读的时刻,爱的流淌让我们双方精神上都很满足。
女儿两岁多一点就开始作词作曲,自编自唱,还很押韵,也许,离不开这些点点滴滴的阅读时光。
《山姆和大卫去挖洞》,我清楚地记得,女儿两岁多时,我们买菜回到家,我去厨房做饭,女儿把她的婴儿玩具娃娃放在书房的椅子上,她也坐上去,就坐在娃娃旁边,然后拿出一张白纸,上边什么都没有。她说:“我给你读书哦,有一天,山姆和大卫去挖洞……”
她在读书给娃娃听!
我不知道以后女儿长大会是个怎么样的人,但是有一点我确信,她一定会是内心感动的人。
接触美好的艺术创作(电影、戏剧、音乐、绘画、雕刻)时,感动不断累积,可以充实我们的心,促进人格的成长。真正的快乐,可以说就是这种感动——内心的充实感。
陪伴女儿长大的图画书,太多了。回忆起来,每一次亲子共读,都是深刻的、充满爱的回忆。
等女儿长大成年,我一定要问问她,回忆她小的时候,她印象中什么时候她会感受到浓浓爱意,她最记忆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对于我来说,我已经不记得我跟女儿玩过什么游戏,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