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50,11-1,告子章句上1》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今天是丁酉年庚戌月戊辰日,八月十九,2017年10月8日星期日。今日寒露。
《孟子》共七篇,每一篇再分上下两篇,共十四篇,从这第十一篇开始,讲的是"内圣外王"中的"内圣"之学。
之前的篇章主要讲"外王"部分,"外王"的"王"实际上是"用"的意思,不是指社会地位的君王、大王。
则"内圣"的意思主要体现为"内明",是理,是形而上的,看不见的,不具有经验性的,抽象的。明,即超越形体、现象,直至本质、本体。
明的反义词是什么呢?无明。大部分人大多数时候活在无明中。无明比目盲可怕,黑格尔说:"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相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无明靠什么活着呢?依靠习性、惯性、常识和符号指令活着,而人是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并运用抽象思维进行顶层设计,指导人生,充实生命,实现价值的,也就是说,只有"内圣",才有"外王",是为大用。
杞柳,音qi2liu3,是柜柳,枝条可以编盘子、篮子。
桮棬,音杯全,bei1quan2,指木质盘子。
这一章,告子质疑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说:"你说‘人性本善’,是把仁义当成人性中固有之物了,不需要外在因素的努力。要我看,人性是天然生成的,就好像杞柳一样;而仁义则是人造出来的观念,就好像木制的盘子一样。人性中本来就没有仁义,那么仁义是怎么来的呢?经过矫揉造作,然后才有仁义,就好像杞柳本来不是木盘,经过矫揉造作之后才能制成木盘。所谓的性善,就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现在却说成是天性中就有的,这不对。"
孟子说,你的比喻本身就是错的。物有异形,心无二理,杞柳和本盘怎么好用来比喻人性呢?我倒问问你,你能顺着杞柳的性状,不经过矫揉造作就把它做成木盘吗?你只能通过戕害杞柳的本性,砍倒它,折断它,弄弯它,然后才能做成木盘。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那么,也要戕害了人性,砍倒它,折断它,弄弯它,然后才能变得仁义吗?显然,这种事可以用在杞柳上,却不能用到人性上,也就是说,人性至顺,不需要拧巴勉强。你说仁义是后天人为造就的,而不是人性本来就有的,这个观点提出来,将导致一个恶果:天下人讨论人性时就会说,仁义不是人性,不要行什么仁义了,这种领着天下的人祸害仁义的事,就是从你的这种论调开始的,而这将带给人类灾害。"
告子讨论形而上学的人性问题,使用了"犹杞柳",用形而下的比喻讨论形而上的本性,这是方法论本身就已经错了。犹,是好像的意思,而使用譬喻是错误而危险的做法。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专门辟出一节讨论譬喻,大意是说,譬喻是危险的,以为用了就扔掉,却往往陷入其中。
这是一本令我措手不及的小说。末尾一章是《卡列宁的微笑》,充满婆娑泪的末章。唯一的欣慰是昆德拉把一切死亡都作了提前预告,结局只写了一场舞会。
王阳明反对弄诗文,当然更反对小说了,前提是要优先经史,他说,若经史未精,先搞诗文就是玩物丧志。当初他从诗社退出,引得一阵子口诛笔伐。500多年过去了,反对无效!
《浮士德》读了一半。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不仅仅是一本小说。不仅仅是一本小说。
譬喻危险。慎用。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