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熵增 做心理健康的人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薛定谔
“熵增,原是一种物理学概念,表示系统处于无序的状态。如今,熵增常用于表示人类的状态。一个人长期处于熵增状态,他的人生道路会遇到更多的无奈与坎坷。”这是在2022世纪明德全国中小学教师学习会(线上)中,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批教研员董艳菊老师的课堂开篇。我第一次接触到“熵增”这个概念,特别感兴趣,便以此为题写下所感所获。
董老师结合当前现实情况,提出应着重关注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此点,我非常赞同。而且我们作为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新背景下,我们如何当教师?董老师分享了以下几点:
一、读懂新背景下的学生
现在的青少年,有一重要特性: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土著居民。我们从这些社会发展的视角里,来理解当代孩子所处的大环境:1、后物质时代——我们对快乐和幸福的追求是什么;2、自我效能不足——看不到未来和希望(被父母给予太多的期待);3、人际隔离——与人的连接减少;4、手机过度使用——50%手机成瘾与抑郁共病(放下手机就不快乐);5、运动不足——多巴胺、内啡肽等分泌减少(快乐因素减少);6、睡眠不足——躯体化、疲劳感。正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新兴事物不断出现,孩子还不能完全掌控他们自己,此时,就容易处于“熵增”状态。而干预孩子们的是谁?是父母。他们也在科学和不科学的教育中,尝试让自己的孩子“减熵”。
2021年国家颁布了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的政策:如《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及关于中小学考试管理等,这些政策都是在国家层面关注新背景下的学生。
只有了解青少年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教育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后疫情时代,心理问题更加亟待关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常见困扰有以下几种:人际、课业、家庭、生涯、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关注个体的行为表现来发现其心理是否存在问题。而心理问题又分为发展性问题(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困扰)和障碍性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调查显示,抑郁症已经呈现低龄化趋势。我们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爱、关心,而不是责备、冷落。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很多,总的来说是需要政府协调,形成家、校、社心理健康支持网络。而学校心理健康需要
面向系统中的五个群体开展工作:1、面向校长——从管理的视角对后疫情背景下师生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整体布局。2、面向心理教师——交流工作推进思路,对危机个案的识别、及个体、团体辅导进行指导和督导。3、面向班主任学科教师——指导教师关注自身心理调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为学生回归校园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防工作。4、面向家长——携手家长,普及心理防疫知识,为孩子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培养孩子自主管理能力,建立和谐亲子关系。5、面向学生——通过心理课、导师见面、讲座、班会、亲子互动等方式提高心理弹性,及时察觉自身情绪变化,能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学校在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中,董老师提出要从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个层面,共同努力。董老师提供了以下思路:学校层面(预防为主):增强学生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加大学生心理保护机制、建立筛查转介机制;社区层面:形成学生的绿色通道、提供合适的校外资源;家庭层面:培养亲子沟通能力、引入家庭心理治疗、整合家庭资源。
其实,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是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出现了无序的状态,如果不能自我调节或者利用科学手段治疗,很容易演变成心理疾病。我们作为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学会自我调节。特别是在家庭和工作两者之间,只有形成良好的循环,才能使人身心健康。近几年特别火的“自律”一词,便是对抗“熵增”的有效办法。想不让身体、生活、心理出现“无序”状态,只能主动做一个“有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