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对于我已没有了那种兴奋与期待,取代它的是忙碌过后的疲惫与世事沧桑的厚重。但那种感觉却偶尔会化为一个残梦,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距县城不到20公里的地方。现在不到半小时车程的路,对儿时的我已是有点遥不可及了。
小时候,家里很穷,平时的吃穿用度都是外公外婆和父母一点一滴省出来的。过年可以穿新衣、放鞭炮、看社火,是我对年最初的记忆。
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过年的仪式感还是被造的很足。先是早早的买好两串共二百响的鞭炮(现在觉得不多,可对当时我的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还有我和弟弟的新衣服布料(那时一年一身新衣服也是比较奢侈的事,为了省钱,我们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于是,还是孩子的我们对年就更加期待起来。
过年用的白面和肉不多(也只有初一早上是纯白面皮的饺子,馅里的肉也是只闻肉香不见肉粒的。),主要是调节一下气氛,有白面、有肉吃是对一家人一年辛苦劳作的奖赏。
年前,我们就会围在外婆身边,听她讲有关年的故事。外婆脑子里的故事不多,我却百听不厌,仿佛年就在身边。这时候,我的心也会跟着故事的情节起伏跳跃。
年三十上午,是打扫庭院贴春联的时候。先是拿着小扫帚和爸妈一起清理卫生(这一次,会比平时清理的更干净),然后兄弟两会拿着对联跟在爸妈身后帮忙。接下来是爸爸妈妈最忙碌的时候,全家人换下的衣服都要尽快洗好凉好,保证晚饭前完成除旧。
除夕夜,是忙碌的,也是快乐的。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各有各的分工,我负责擀皮。起初,擀的不快,也擀的不好,准是形状各异,不怎么圆,这无疑会影响到包出饺子的质量。不过在大人们眼里这不是问题,不时的表扬几句的同时也会说几句这薄点或厚点会更好之类的指导。于是我学的更起劲,有时一个人擀出的皮都能供的上四五个大人包饺子了。速度与质量进步的都很快,也许这就是快乐教育吧,没有刻意的烘托快乐却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
年夜饭后,我们会围坐在一起等待年的到来,那种感觉无法言表。我和弟弟一点困意都没有,一分一秒准备着那一刻冲出家门点燃爆竹和旺草(爸爸事先和我们准备好了的),接着就是村里此起披伏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后来,年的味道慢慢的渐行渐远,心中很是期待又无法捕捉,多少次想找回却倍感无力。先是学习、后是工作,哪一样都不敢松懈,心时刻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念头占据着。有时会想:也许,年只是为孩子们准备的吧!
#新春家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