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常常在想,我们到底是在忙什么?
从前看见三毛的文章,一本三国可以看上三五十遍,红楼梦闲来无事也是可以读几遍,这是我很羡慕的生活。
其实我知道,她也是曾很用功过,小时候在台湾做数学,回家之后一天还要再做上一百道题目,数学上没天赋,所以三毛描写那时的文字都是灰色的,后来留学国外学德语,晚上学到2、3点,所以回忆起来,记忆之中都是灯光的黄色。
但是她的语言很有天赋,学了德语,学了西班牙语,又跑去撒哈拉沙漠,所以后来再看时,那时都是撒哈拉的满满的金色的阳光,她的生活也是渐渐的明亮了起来。
我对于这种生活,莫名的总是有些羡慕,是的,很无拘束。
高中之时半夜看着灯光变亮,头脑昏昏沉沉,虽然已经想上床睡觉,但是总是希望再拖一会,给自己一种很是用工的假象,随之后可以心满意足的结束一天的学习,去心安理得的享受睡前半刻的安逸。其实根本没有学进多少东西可言,却还是这样的折腾自己,仅仅因为自己不熬夜学习的话,感到内心不安。是的,这就是我后来想到的答案。
后来读了大学,时间虽然要求不再那么严格,但是我还是发现,自己还是觉得空闲的时间太少,参加社团要时间,班级组织的强制活动要时间,团日活动要时间,强制性的听取讲座也要时间,写作业也要时间。
所以最后的结果便是,除了一天三顿和躺在床上的时间,我几乎都在忙碌。自己很不喜欢的忙碌。其实仔细的想一想很简单,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一点都不喜欢,虽然参加社团活动是自己选择的,但是仅仅是为了不显得与众不同,同时更是在说服自己:自己没有太过于浪费时间。
这就是我给自己的感受,去做一些大家都在做的、并且自己觉得对于未来“有好处”的东西,以免未来后悔。
但是到最后的经验证明,自己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情,毫无意义可言,这里的意义指的是,既没有带给自己思想上的增益,又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物质上面的裨益,我之前为其所忙碌的一段时间就这样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益处。
早知道没有益处,不做不就好了?
我觉得很难,这种问题,就好像是别的家长都给孩子报补习班,难道自己就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去报吗?
答案我们都知道。
就是这样,没有足够的自我辨识力,往往看到一群人蜂拥去做这个,自己干脆也去做就好了,虽然他可能并不清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种情况,从小处来说,我们叫做从众心理,往大了说,其实是没有自我-----没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人云亦云,一步步的在人群的裹胁之下前进,直到自己日渐佝偻。
这时候就连自己都不禁产生了好奇:我大半生都在忙了什么?又值得吗?
我曾经努力的反思过,自己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考试要求门门课程90+,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参加了数学竞赛,又回去想去参加英语竞赛,参与一个比赛的同时,有妄想着抽时间去参加另外一个比赛。但是上,那些比赛自己一点都不喜欢,课程上讲解的东西自己也是不太感兴趣,但是都不想放弃。课程希望拿到高分,比赛都想得奖,看见什么都想要学习一下,妄想自己通过一两个小时的学习,瞬间变成精通之人。
可以选择的太多,想要的太多,所以将自己折磨的痛苦不堪,却又不想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这种能力不太强的人而言,往往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做得一塌糊涂。
所以有时候,忙碌无可指责,但是我希望,忙碌之前想一想,这值不值得我忙碌,我能够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