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5秒钟一条鲜活的生命没了,17岁的男孩说:妈妈,请不要给我二次伤害》,在百家号不到三天,刷屏近50万,引发2000多条评论。
这是个令人心痛且不愿意看到的事,却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不经意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从父母指间滑落,父母的痛无以言说,还会被无情地推上风口浪尖。
从视频上看:男孩的母亲确实考虑不周,在车上批评教育孩子,已经给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带来隐患,更不可思议的是,还在车水马龙的卢浦大桥上占道停车,并下车到孩子坐的左侧边理论,孩子未开车门,母亲回到车上后并未及时开车,而是继续停留。
可以想象,当时母子的关系一定非常紧张。
最终,孩子负气用生命作赌注,回应了母亲的强制教育。
17年的生命历程就用这短暂的5秒钟画上休止符。
可悲可叹!
现在的父母普遍有一种倾向,认为:自己给孩子最好的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恩赐,于是拼命工作、拼命挣钱。
自己的辛苦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心里也难平衡,说教在所难免,特别是孩子不争气,学习不好,还惹是生非的时候。
孩子在温室里长大,已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父母的付出在他们心里已是理所当然。
记得一个女大学生,靠父亲在工地搬砖,风餐露宿,吃着咸菜泡饭供她上学。
父亲从来未在女儿面前说过自己的辛苦,女儿也从未关心过父亲的艰辛。
上大学的女儿看着同学用苹果手机,也要父亲买,父亲没说半个“不”字。
这种现象在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一种平行无交集的生活方式,一旦失去平衡,注定矛盾重重。
现在,孩子少,每个做家长的对孩子总是一惯再惯,希望一好百好;做孩子的,都想要啥有啥,不希望家长唠唠叨叨,更不希望家长约束自己的行为,逼着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能够顺畅沟通,相互协作做一件事的很少。
所以,家长工作再辛苦,孩子体会不到,孩子内心想什么,家长也不知道。
平静、合拍只是一种表象。大多数家庭生活在这种表象里,心安理得。
为什么当一个家庭出现不幸时,很多人站出来指手画脚呢?因为事情没有落在自己的头上,觉得自己做得不错。
当局者迷。
再说,父母是一个不需要培训就可以上岗的岗位,做得好与坏,只有家里闹出动静的人才会意识到,可每当这时,一切补救措施都没有了,留下的只有遗憾和终身悔恨。
17岁的男孩纵身一跃,留给我们的思考应是什么呢?
郭晶晶夫妇教孩子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前几天,郭晶晶夫妇带儿子到农村插秧的事在网上广为流传。
7岁的孩子和父母一同劳动,看上去满足又幸福,没有一点不高兴。
有人说,7岁的孩子懂啥,这就是富人没事干“穷作”。
其实,我们每个家长都应该有这个“作”的意识,让孩子从小吃点苦,受点“挫折”教育,孩子会终身受益。不管孩子出生在什么家庭,让孩子从小真正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很重要。
现在学校都开展了“援学”课,一个学期一、两天,四年级以上的孩子才能参与,那远远是不够的。
孩子的品质教育,第一任老师应该是父母,谁也代替不了。
孩子只有从小在父母的手把手的传、帮、带下,让良好品质“潜移默化”,根植于孩子的内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点“挫折”就不会惊慌失措,免疫机制会自动启动。
为了让悲剧少在我们身边发生,赶快行动起来吧,亲爱的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