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术》书评
无意中,在微博刷到了一段蔡依林教舞蹈的短视频。众所周知,蔡依林除了有“亚洲舞后”的光环外,还有“地才”之称。我理所当然地以为在她会传授一些舞蹈技巧,或者讲述一些自己的心路历程,然而,她只是播放了一段音乐,让学员们感受音乐,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她认为舞蹈应该是快乐和放松的,不用刻意关注舞姿如何,要享受自己跳舞的过程。
这个观点和我最近看的《快速阅读术》中的理念不谋而合,《快速阅读术》的作者印南敦史也曾说“为了提高修养而读书”“读书提高自身素质”“为适应现代社会而读书”等说法都是无稽之谈,他认为读书是为了享受过程,所谓读书的收获,只是享受过程中的意外惊喜。
身兼作家、书评家、自由撰稿人、编辑等多重身份的印南敦史,于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他还曾从事音乐撰稿人、音乐杂志主编等工作。在网络媒体“生活骇客(LifeHacker)日文版”撰写书评的经历,不仅让他摘掉了“慢读者”的标签,还让他发现了快速阅读大量书籍的有效方法,而《快速阅读术》则是他为有读书烦恼的人量身打造的专属读本。
如何能开启每年700本书的奇妙阅读旅程?《快速阅读术》从读书准备、读书过程、读书收获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读书攻略。
攻略一:打开阅读的枷锁,寻找自己的专属读书节奏。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常常会自己给予很多心理暗示,人为地增减事情本身的困难度。
儿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平时小家伙是口若悬河,说话有理有据,让大人都称赞他词汇量大,口才好。可是这个小家伙在上学后,唯独不会写看图写话。
每次遇到看图写话,就要家长说一句写一句。如果让他自己先说说图中画的什么,他就开始哇哇大哭,边哭边喊:“我不会啊,我实在不会。”
多次沟通无效后,我向小家伙的语文老师寻求了帮助。经过老师的开导,小家伙现在不仅写看图写话不哭,而且还写的不错。
我问小家伙:“老师到底给了什么灵丹妙药,让你的看图写话开窍了?”
小家伙挺挺胸:“老师说,想到什么写什么,只要写出来就是最棒的!”
后来,我才知道小家伙以前总说不会,是觉得自己想的没有大人说得好,害怕得不上小红花。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小孩子会这样,大人也会这样,只不过我们表现的没有孩子这般明显,善于隐藏罢了。
完成比完美重要,说着简单做起来难。
正如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及写作能力。大量教授阅读、写作技巧的书籍及课程涌入市场。一时间,似乎我们都患上了阅读困难症,焦灼不安却又无力挣脱。
其实,与其说我们患上了阅读困难症不会阅读,不如说我们人为地为阅读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发现,所谓的阅读困难症只是针对某些书籍,在阅读小说、八卦新闻及公众号暴款文时都没有任何障碍,反而乐在其中。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们在阅读时,经常会将焦点放在阅读结果上,为阅读戴上枷锁。
比如说,我们渴望读书提升素养、渴望读书带来经济收入,或者说靠读书来改变命运。这些都是人为枷锁,阅读需要长期的积累才有可能收获,短期根本无法得到回应。
当期待得不到回应,失望总是会击垮信念,读书的过程就成为了一场漫长的苦修,需要靠毅力苦苦支撑,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中途放弃。
可是换一种心态,解开阅读名利的枷锁,就把阅读当做一场奇妙的文字之旅。我们只是简单的探险者,在作者塑造的文字王国找寻宝藏,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喜欢的一扫而过,喜欢的细细品味,不也是一种享受?
正如人们常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书的王国里,这个愿望如此简单。我们是唯一的王,这里是我们的领土,想看什么,想怎么看皆由自己做主,我们只需要享受过程就好。
心态就是我们称霸图书王国的法宝,享受还是苦撑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正如那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攻略二:让书本流入心扉,享受轻松愉悦的阅读时光。
大家都知道音乐无国界。有时候,哪怕我们听不懂歌词,只听旋律也是一种享受。
读书也是这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为什么在阅读的时候要执着于是否能全部记住呢?
印南敦史认为:“读书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他希望所有阅读者都可以进入“像听音乐那样读书”的状态。
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当做背景乐,放松心情,并不会强求记住所有流入耳中的旋律,身体感受的节奏及构成细节的音符。
如果我们刻意想要记住这一切,那么我们根本无法享受音乐。
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即使我们没有很刻意的去记忆,只要它触动我们内心,就会在心底留下流淌的痕迹。不论时间多久,只要触动那熟悉的旋律或歌词,我们就会立刻想起。
阅读亦是如此。我们读书并不需要摆出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的架势,只是随意、轻松地像欣赏音乐一样去享受,不好吗?越是对书籍严肃,越是读不下去书;越是读不下去书,越是对书籍严肃。
为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印南敦史总结出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流水式阅读”。
这种阅读方法不同于以前传统的“存储式阅读”,注重将书籍内容存储在脑子里。它的关注点放在让书籍从心中流过,认为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流水式阅读也许是最合理且能“避免堆积”的阅读方式。毕竟“流水式阅读”初期速度约为一天一本书,熟练后甚至能达到一年700本,10年7000本的速度。
当我们熟练掌握“流水式阅读”后,我们不仅仅能享受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还能提升阅读量、收集 “知识碎片”。
当我们像拼积木一样,用这些“碎片”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不也是一种读书的快乐?
正如书中所说:“不懂读书乐趣的人,手中拥有的积木碎块有限,无法借此拼接新事物,必然难以体会读书的快乐。
攻略三:一摘一评一精华,邂逅百里挑一的命中注定。
我们虽然一直在强调,注重享受读书过程,不用过度强调牢记。但是,物极必反,难免我们会掉入“阅读无用功”的陷阱。
这时,我们就要拿出阅读的“终极武器”——“摘抄”。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摘抄,遗忘又如何?
当然,所谓的摘抄也不是“傻抄”,是有秘诀的,这个秘诀简称“三个一”。
一行采集,摘取魅力片段。将自己想记住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尽量短小精悍,控制字数,而不要大篇幅的摘抄原文。
一行精华,采撷读书之魂。整理读书采集的内容,反复斟酌,挑选最打动自己的一行,仅此一行。这一行就是阅读一本书的所有价值。
一行评论,唤醒“一册记忆”。根据一行精华,记录下自己心动或者产生共鸣的原因。便于后勤翻阅时,能唤醒当时阅读的记忆。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段话:经典之所以经典,或许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谁读这本书,都会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自己生活的片段。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调整心态,在享受读书过程的同时,寻找经典,创造经典。我个人以为:读书之乐不仅仅是享受,更重要的是创造,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