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学习笔记(八),强制输出,读书更通透。
继前面学习了稀缺、成本、需求、价格、权力、耐心和供应的概念后,本文接着学习第八个经济学概念——信息不对称。
信任的建立丨直面信息不对称
现实生活中,当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合作或者交易的双方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欺骗、偷懒、敲竹杠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认为:
人与人之间本来是不存在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
那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叫优质呢?经济学中优质有三层含义。
首先要匀质,也就是产品质量要稳定,相互之间的差异越小越好。像KFC、正新大鸡排、绝味鸭脖等这些国内外知名的连锁品牌,不管你从哪里买,口味都是一致的。
其次要性价比相当,即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与它得到的边际收益相当。很多的商品,没有必要为了提高质量而一味的增加成本,因为价格过高会失去消费者。就像大家都知道有机蔬果吃起来更加安全健康,但是全国范围内不可能只种植有机蔬果,不仅是产量和时效上无法保证,很多消费者也无力承担有机蔬果的高昂成本。
制度的对策丨缔约的自由比自由更重要
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人们之间需要建立起信任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渠道:
重复交易。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如果合作不止一次,那欺骗的成本就会更高。
第三方背书。交易双方互信没有建立信任关系时,找一个都信得过或者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做担保。就像选择加入007时,开始时不直接认识任何一位007er,很难下定决心加入或者信任这样一个社群,可是当你接触或者见证一位007er的成长之后,你会毫不犹豫的加入,加入后还可能觉得相识恨晚呢。
通过增加附加成本发信号。我们走进一家装修精致、店员衣着得体、服务周到的餐厅去吃饭,吃到不合格食物的概率要远低于路边摊,因为前者为了食材而欺客的行为会得不偿失。
品质三包。厂家无偿的在一定时间段内提供三包服务,即给消费者吃了定心丸,还省去自己花巨大成本保证产品100%合格率的苦恼。
延保。除了上面免费的三包服务外,尤其是电子产品的商家通常还会推出延保服务,多花一部分钱可以延长保修期或者获得其他增值的保修服务(如碎屏险),这些都是为了甄别有特殊需求的用户,而不需要把特殊需求当作大众需求,来改进产品,耗费了额外的成本。
共享合约。交易双方约定按照实际收益进行分成,这样可以鼓励合作双方尽力保证自己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共享合约尤其适用于收益难以预测的情况,如新手作者出版的新书。
广告代言。厂家为什么会斥巨资请明星代言?不仅仅是为了宣传品牌,更是为了让消费者知道:我花了那么多钱做广告,肯定要卖很多产品才能赚回来,那我就要坚持做下去,还要做出好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这样才能从消费者身上把钱再赚回来)。
责任的分担丨让防范的成本最小
应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仅仅依靠市场化的解决方案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法院的监管。而政府监管中,责任划分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汉德公式。
汉德公式成立的条件:
B ( 避免意外的成本) < P(意外发生的概率) x L (意外产生的损失)
参考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来解释汉德公式的意义。
邻居装修时,不小心打穿了自家的墙,而我不可能时刻“监督”邻居装修以保证自家的墙不被打穿,所以这种情况下,邻居承担所有的赔偿责任。
如果邻居打穿自家墙的时候,还恰好损坏了自家一幅价值连城的画,但是邻居并不知道墙上挂有价值不菲的画。而自己明知邻居装修,把画从墙上取下来的成本也很低,这种情况下邻居就没有赔偿画的责任。
这里我禁不住开个脑洞:如果我不知道邻居装修呢?如果邻居是违章装修呢?这种情况下画谁来赔偿?汉德公式还有作用吗?
其实这个脑洞也提示我们,汉德公式的使用场景也是有限的 ,在实际的侵权案例中,责任的分摊并不是黑白分明,而是有灰色过渡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