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到六岁的重点: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具体操作
- 陪伴
- 给孩子丰富的环境
- 家长的自我成长
1. 陪伴......要不要全职?
家长都知道要陪伴孩子,可是,怎样才是正确的陪伴呢?
首先,陪伴不代表全天候陪伴。
老师不建议妈妈做全职妈妈。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妈妈的自我价值感特别强、成熟度特别高。这样的情况下,全职妈妈可以培养出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
如果妈妈本身的价值感不高,为了孩子辞职、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那么,妈妈就把她的价值感建立在了孩子身上。妈妈全心付出,期待孩子学业有成。
一旦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妈妈就崩溃了。常见的怨念是: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有这样的期待,就不要当全职妈妈了。
所以,陪伴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她的爱,无条件的爱,不会因为他的成绩不理想,就不“爱”了。
2. 做规矩?二宝家庭?
在孩子零到两岁这个阶段,爱+稳定的关系 > 做规矩。
不要去采用所谓的科学喂养法,比如一定要严格按照每四个小时喂一次奶,没到时间,孩子再哭也不给喝奶,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不爱我、爸爸妈妈不爱我,对我的需求没有回应。我饿了、哭得嗓子都哑了,也没有奶喝。
二宝的出生,会让老大处于创伤状态。原来自己得到父母100%的注意力,现在,父母要分一些爱给弟弟妹妹了。
这个时候,老大会忽然“变小了”,二宝要抱抱,他也要抱抱;二宝要喝奶,他也要喝奶。
这时候,父母应该去满足老大的需求。
3. 0~6岁的娃,尽量自己带吧
很多爸妈觉得零到六岁,反正孩子啥也不记得,也没有学业负担,就把孩子扔在爷爷奶奶家,等到小学再接回来,管他做功课。
这样通常都是会出问题的。因为孩子的依恋关系不在你这里。
我听过另外一位老师讲课,他说:零到六岁孩子是谁养的,那孩子就是谁的。这很残酷。但是父母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慎重做决定。
有的爸爸妈妈,把6岁的孩子接回家,发现孩子不听自己的,就会认为都是奶奶或者外婆不好,把孩子带坏了。
他们会在孩子面前说奶奶或外婆的坏话。这样做,错上加错。因为孩子的依恋关系在奶奶或外婆那里,她们在孩子心目中,非常重要。孩子非常忌讳,“别人”说她们坏话(很不幸,你就是这个“别人”)。这样做,只会让你和孩子的关系更加紧张。
4. 给孩子丰富的环境
丰富的环境,不是电子产品。有的家长图省事儿,扔个ipad给孩子玩,还自我安慰说ipad上也有很多学习类APP呀。请注意,给一个ipad,绝不是“给孩子丰富的环境 ”。
孩子需要的,是真实的东西、是风声雨声读书声。
你要带孩子去看自然的环境、要给他好的音乐启蒙。
5. 要不要上学前班?考级呢?
老师不反对孩子上学前班。但是家长不要抱有功利的目的,而是真正让孩子去玩。
这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每次都是玩玩而已、让孩子每次都半途而废。
正确的做法是:把选择权放在孩子的手里。 一开始,允许孩子做各种尝试,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然后告诉孩子,如果你真的喜欢,就要坚持。
老师特别举了个例子,说:有的妈妈,表面民主,其实内心很强势。(我听到这里三滴汗。这是在说我吗?)
当妈妈去问宝宝:你到底喜不喜欢这个呀?宝宝是为了迎合妈妈,才说:我喜欢。因为宝宝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如果他说不喜欢,那么,妈妈就会继续问:啊?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呢?这个多好玩呀。
我更加汗了,我就是那个喜欢问“为什么”的妈妈。上节课,刚刚学了正确的提问方式,第一条就是,不要用“为什么”开头。我一定要提高自我觉察。
关于考级。
有的妈妈喜欢逼着孩子去考级,而且一定要通过、拿到证书。孩子本来就觉得天天练习很枯燥,已经觉得厌烦。一次、两次考不过,最后连弹钢琴的兴趣都没有了。
这是很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人喜欢挫败感。
一个成年人,如果做一件事情老是失败,也会失去信心,更何况是小朋友。
所以,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不同的学习选项,可是不要抱功利的目的、不要为了考级而去。目标应该只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多一点选择、拓宽他的视野。
6. 家长要自我成长
老师给的定义“自我成长”:就是,让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所有行为,变得可以(被孩子)理解。
行为本身对、错没有那么重要。重点是,孩子可理解、可预测。
比如,有一位妈妈,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又不好好做作业,说了他两句,越说越气,最后把孩子的书包扔到窗外去了。
妈妈后来也后悔了。事实上,妈妈那天是在冲着爸爸发火,她把对爸爸的不满发泄到了孩子身上。
爸爸平时不管孩子,一回家就打游戏。那天看到妈妈在说孩子不做作业,就出来说了一句:“心理健康比学业更重要。”这句话把妈妈给点着了。
妈妈觉得,爸爸平时又不管,我管管孩子,你还说这种话。一下就情绪失控,把孩子的书包扔了出去。
这背后还有另一层原因,就是爸爸赚钱不多。妈妈说:“你说得倒轻松,不学习、不学习,这孩子以后靠你养活吗?”所以,爸爸的一句话,变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其实不能理解,妈妈扔书包,是冲爸爸发火。他不能理解妈妈的行为,不能理解,自己要怎么做。所以,妈妈只是发泄了情绪,却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思考题: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更加依恋谁?爸爸还是妈妈?
5
4
3
2
1
答案是:会更加依恋妈妈。
因为,虽然妈妈会打他骂他,但是爸爸根本就不管他。爸爸是忽视型的家长。
可是,孩子对于妈妈的依恋,是焦虑型依恋。他没有办法理解和预测妈妈的行为,他不知道哪天,妈妈又会突然发火。
7. 0~6岁养育重点
总结,孩子0~6岁的阶段,三个养育重点:
- 陪伴
- 给孩子丰富的环境
- 家长自我成长
你记住了吗?
下一篇,介绍6~11岁的阶段的养育重点。
先剧透一下。
两个养育重点:
1. 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2. 培养孩子积极的品质
具体怎么做呢?请看下篇详细介绍。
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