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我想,我是比张爱玲要幸运的,因为在我心中,红楼梦的结局和秘密已经完结了。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正如风月宝鉴的两面,正面是金钗胭脂,红粉佳人,反面是阴森白骨,凄徨惨淡。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一直以来,关于这本书的版本和作者都有巨大的争议。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认为:红楼梦为江宁制造曹寅之孙曹雪芹批删十载,呕心沥血之作;索引派的代表蔡元培则认为,红楼梦绝不仅是贾史薛王四大家族的兴衰,王孙公子的风流孽缘,而是带有悼念明朝,映射政治意味的小说;更不用说现在围绕红楼梦种种迷案发展起来的“红学家流派”。种种观点,不一而足。其中的说法真真假假,教人一时难以探出个究竟来。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也是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地位的魅力所在。私以为,三国,水浒,西游的文学和语言艺术价值远远及不上红楼梦。目前许多人对红楼的偏见无非在于:红楼梦无非就是宝黛的爱情故事,宝玉多情痴顽,乃厌恶仕途经济的富贵公子,黛玉爱哭,爱使小性,说话又刻薄,是个多愁善感的美人胚子,宝钗雍容典雅,大方知礼,是合乎礼教的大家闺秀,此外的红楼,无非是刻画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贾府的各种人情往来,宴席宴请,婚丧嫁娶,以及公侯小姐及丫鬟一众人的平淡奢华的生活,或饮酒行令,或结诗社抒发雅兴。读者一开始读起来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在不知道一些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更是觉得不知所云,觉得这一帮帮公子小姐媳妇丫鬟婆子成日有数不尽的幺蛾子,其实,这都是表面之见。在我看来,红楼的魅力就在于曹公在这琐碎的家常事情上,对笔下人物刻画所显现出来的炉火纯青的技艺。事实上,红楼梦没有一处闲笔,不管是公子小姐,丫鬟婆子,他们所说的话都是曹公精心设计过的,读者会相信这些话就应该从他口中说出,往往是寥寥数语,一个人物就立住了,而且顺带还给出人物的支线故事,设计得极为精巧。反观现在的某些长篇大型电视剧,七八十集还不能把一个故事将清楚,人物都像纸片人,非黑即白,情节更是拖沓冗长,看起来要么是味同嚼蜡,要么是节奏崩坏。像《红楼梦》这样,108个主要角色,都是刻画得有头有尾,令人拍手称快的名著都是少之又少。可叹目前的通行本都是120回的程高本,结局终究不是曹公的本意。
尽管程高本已经把后四十回续得很好了,但是后四十回的笔下人物性格,说话行事仿佛和前八十回完全不一样,人物皆变得面目可憎起来。单说贾母这一角色,前八十回都能看出,贾母是赞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的,然而到了后期,贾母性情大变,他转头抛弃了两个最疼爱的“玉儿”的婚姻,选择了和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实在令人大为不解。王熙凤想出“掉包计”骗宝玉和宝钗成婚的戏码也是经不起推敲,宝玉发现了之后不会闹得天翻地覆吗?都知道宝玉的脾性,就连紫鹃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去了,宝玉就病的完全不省人事,呆傻憨痴,如果不让他娶林妹妹,这不是让他去死?最后,作者设计宝玉和宝钗成婚的当晚,黛玉含恨死去,好不凄凉惨淡,但是这样的情节恰好能抓住读者的心,一边是洞房花烛,一边是焚稿断情。极大的比对落差让人莫不嗟叹,事实上,这是后四十回我唯一印象深刻的情节了,程高本的其他情节,都是中规中矩,让人感觉红楼梦的悲剧高超始终没有到来,直到,我看到了《癸酉本石头记》,直到我在B站上看到了女王泡面的视频。(这里澄清一下,我认为癸酉本的情节走向大致就是曹公的本意,但是并不是说我相信癸酉本就是真本,因为其中文笔实在难以恭维,还是有些情节还是写得不错的,比如写给林黛玉的诔文,我更相信这是未经曹公润色的版本,语言虽粗糙,但此本中许多线索和伏笔和前八十回都有惊人的契合,更是揭示了许多我曾从未留意到的线索,我至此才知道,什么是春秋笔法,草灰蛇线,伏线千里!)
私以为:三流的小说长于情节,其情节之跌宕起伏,百转千回;二流的小说长于语言,其语言之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一流的小说长于人物,其笔下人物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红楼梦之所以得以流传三个世纪之久,正在于曹公其对笔下人物的刻画,宝黛钗的人物形象之复杂,私以为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之最,很难用有限的笔墨将其任务形象阐释清楚,这正是这些角色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这些难以盖棺定论的争议,才让红楼中的一众角色的生命力如此鲜活。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读者里面有一万个红楼梦。而红楼女子中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正如生活中的你我他,你能从曹公笔下的字里行间读到这些人物的鼻息,曹公也无处不透漏着对笔下红楼女子的悲悯,这是在受封建礼教禁锢的大环境下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