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红楼梦》,最喜欢大观园里,众姐妹聚在一起,吟诗作画的场景。最不喜欢的,是人去园空,凋零败落的情景。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的想法是: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这一点,让我很不喜欢,以为她过于悲观了。
而贾宝玉呢,他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儿时的我,大约也和贾宝玉一样的想法。
小红的口头禅: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总是不理解。如花似玉的年纪,为什么总是想着各自分散呢?简直和林黛玉一样的悲观!
年少时,觉得孤独是件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呆着,无所事事,也无所适从。所以,我会积极地去寻找玩伴,努力往人群里扎。那个时候的我,一定觉得,孤独是可耻的。
朋友越多越好,友情或爱情永恒不变才好。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期望。当我感觉快乐的一瞬,常常希望时间就此定格。因为,我害怕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美好的感觉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越长大越觉得孤单。我很难走进别人的心里,但又不甘心,卑微地去追求自己想象中的友情,末了才发现,一厢情愿地付出,得到的不过是被忽视甚至是嘲弄。
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对等的回报,尤其是当自己选错了对象。
我曾经原地踏步数载,伪装岁月静好。同时,也希望知心的朋友,配合自己保持不变。可惜,我错了。别人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留下来陪我。渐行渐远后,我们的友情也烟消云散了。
看见别人的变化很大,一个人变成两个,很快三个、四个,一家人热热闹闹。再看看自己,发现就像朱自清散文里说的那样: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终于,我走出了一成不变的怪圈,开启了兵荒马乱的生活模式。忙碌让我以为自己的生活很充实,没有社交,没有朋友,都无所谓,反正我有了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视若生命的宝贝。
忽然有一天,我得了空闲,一个人静下来时,我又会生出几分孤意。那是一种明明自己付出了许多、却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愤懑,还有一种无法改变别人和现实的无奈!
从前,藏不住心事的我,如今也懂得了沉默是金。再多的委屈,再大的困扰,和谁说都无济于事,只能默默地自行消化。每个成年人都不易,没有人喜欢听负面的故事,更不想被打扰。
习惯了孤独,习惯了独处后,重又想起来林黛玉和小红的话来,瞬间明白,其实那些人生看不透、悟不透的东西,总有人先知先觉,总有人后知后觉。而我,属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