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与学生期望——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的主题是教育,一个叫克莱蒙·马修的音乐家无法实现音乐创作的梦想,遭遇诸多挫折之后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担任学监。而这所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问题少年,不守纪律、对老师进行恶作剧。学校里以校长哈珊为首的教师们奉行“行动——反应”的以暴制暴原则,一残破高压的手段管理这些问题学生,比如罚抄、罚做清洁、取消娱乐活动、辱骂、殴打、关禁闭等。马修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他同情学生们的遭遇,用温暖和煦的方式对待学生。他开设音乐课堂、成立合唱团、为学生们作曲,他用音乐抚平了孩子们受伤的心灵,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
孩子一开始都是如白纸般纯洁无瑕,他们会成长为怎样的人,关键在于父母和教师去如何引。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示,你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孩子,你怎么去评价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变成你期待中的样子。在马修到来之前,池塘之地宛如人间地狱,校长哈珊残暴冷酷、用高压惩罚管制学生,学生们以暴力回应反抗,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人人都想逃离这险恶之境。校长哈珊认为这里的学生是无可救药,有喜欢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的单亲家庭孩子;自闭内内,不与人交流,每周等待父母的孤儿;性格扭曲、胡作非为的观察对象。对于这些学生的顽劣行为,校长认为学生不可信任,也不能改正,只能采取非打即骂的方式,让学生受罚,只要孩子“犯错”,就会一律不分青红皂白的受到处罚。在马修刚来池塘之底的第一天,校工马桑大叔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被玻璃划伤面部血流不止。校长第一反应不是送校工去医院而是立马让学生集合,抓出罪魁祸首,如果没人承认就轮流关3小时的小黑屋。结果是校长并没有抓到罪魁祸首而是随便找了个孩子受罚,发泄他的愤怒。但是马修不一样,他对学生充满善意,认为所有孩子都有良善之心。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都是可以改正的。马修从何老师那里了解到校工马桑大叔受伤的来龙去脉之后,找到了罪魁祸首盖贺克,他并没有向校长告发,而是让他去医护室照顾受伤的校工大叔直到康复。
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给孩子下定论是危险性的。给孩子贴标签,会让孩子丧失能力。而教师对孩子给予期望,想学生传达正面积极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赞美、真诚和关注,会让学生不断的向对方所期待的那样转变。马修老师用仁慈,关爱的眼神注视着学生,一次偶然的契机,他发现学生们在宿舍里唱讥讽他的歌,对他吗,他没有愤怒而是发现了学生们的歌唱天赋,组织学生成立合唱团,相信学生们的能力,正如他在剧中所说:“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从寒冬到初夏,合唱团的成立让马修和孩子们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们的问题行为也明显减少,马修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美好的音乐,融化了孩子们长久冰封的心灵,校长的态度也发生改变和孩子们共同玩耍,阴森可怖的池塘之底开始充斥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其中一个孩子皮埃尔,他的声音如天籁,马修悉心教导,认真指教,对他有着极高的期待,让他去里昂音乐学院接受更好的教育,皮埃尔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指挥家,改变了他的人生。其中令人惋惜的是转校生蒙丹,他从少管所来到池塘之底,心理医生说他有暴戾、破坏、说谎成癖的的症状,他被定义为变态。来到学校之后不出意料的经常被关禁闭,他不被所有人期待,没有人关心,在哈珊的钱丢失之后被冤枉偷窃送机了少管所,这是他最后做出了防火烧学校的过激行为
“Every heart need love, need to be gentle, generous, need to understand. Every child comes from the pure innocence of place, never should be the very cherish the treasure.”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都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以后可能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学生,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面对学生,就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期望,引导学生成长,让一颗心触碰另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