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利波特》和《甄嬛传》分析互联网对出版行业的根本颠覆效果
十年前,我还在读小学,那时候想要买一本书,要跑到博库书城或者是新华书店,在路上花的时间久,运气不好还会碰到断货的情况;而十年后,互联网发展得如此迅速的今天,想读一本书,不用走出门,在家点点手机,你可以享受到当当送书上门,甚至可以在Kindle直接下载阅读整本书。
那么有关传统出版社的未来发展前景又如何?其实我作为一名读者,也感觉到了它的日渐“衰败”。所以说,是“互联网+”对图书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合万建峰老师传授的“出现理论”:低门槛、大范围、高精度和高价值。对于我们来说,上网的条件几乎是必备的,这就大大降低了互联网的门槛,简单来说,只要你有查找工具,就可以轻而易举在网络上查找任何你想要的资料。当内容上传到互联网,会比任何一种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信息传播开来。
相比印刷出版物和互联网读物:
1、网页的成本非常便宜。在纸张非常紧张、非常昂贵的情况下,网页的优点就格外明显。因为,与印刷出版物不同,网页只是一种电子出版物,建立网页并不需要纸张。而且,网页是可以随时修改、随时删除的,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2、印刷出版物相对于网络信息、报纸等快速消费性信息产品——快餐文化,它的灵魂就在于内容;而快速消费性信息产品的特点在于以最快的速度使读者获取感兴趣的最新信息。图印刷出版物更具有知识的专业性和学术的严谨性,里面包含了作者对上述快速性消费信息的整理和概况,然后再呈现给读者。
3、互联网的另一个优点是读者面广。不花钱,谁都喜欢多看一些东西,因此,好的互联网网页肯定比好的书报传播面广得多。一个好的网页通常每天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次光顾。其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互联网+”使得读者对图书内容具有了一定主动权和选择权,由此要能激发出的读者的兴趣和热情是最关键的。例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哈利波特》的写作过程中,就有意或无意地在网上泄露一些内容,激发读者的热烈讨论,然后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后续创作,既吸收读者的部分意见又不完全相同,在保持新书神秘感的同时激发读者的热情;再例如《甄嬛传》在国内的呼声高涨,拿下了全国收视率冠军,作者流潋紫直接进军海外市场,又收获了一大波粉丝。如果没有互联网,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朝更广阔的地方发展。这都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典型案例。
最后,“互联网+”会使图书营销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图书营销基于出版社发行公司和书店的基本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于出版社发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发行人员由于与当当网、亚马逊等大型网络书店联系紧密,可以及时获取销售大数据,掌握第一手销售资料,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哪种、哪类图书卖得好,这反过来会指导图书出版方向和品种的调整,在出版的最初环节即引入营销,实现出版与营销的同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