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在线】
写一写自己所在村,或者自己家族所独有的过年习俗。要求描绘场景,表达自己对此习俗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以上。
【他山之玉】怎样写年俗?
以下指导,节选自“作文纸条app”
一、选材独到
同根同源的中国人,过年时固然有一些共同的习俗,比如说,贴春联、吃年夜饭、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拜年等等,但是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风俗,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比如说,辽宁会在大年三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意味着延年益寿。黑龙江,大年三十晚上会吃饺子,并且还要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而广西,正月初一要吃素,通常会来一碗甜甜的汤圆和一两碗素淡的炒米粉;湖北在过年前会做很多的腊味,比如腊二十斤的鱼。
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家乡所独有的过年风俗,写出家乡过年习俗的独特性,吸引读者们的注意力,产生阅读的兴趣。对于全国统一的习俗,如果能够写出新意,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也不必刻意避开。
二、描绘场景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细致的描绘过年时的具体场景,进行一定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过节的或热闹的或温馨的氛围。比如梁实秋先生的《过年》就有这样的场景描写:“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的响……”这一环境描写,既从视角的角度出发,描写了烛光辉煌的灯笼,又从听觉的角度出发,描写了脚踩在芝麻秸儿上的声响,视听结合,给人一种具体传神的感觉,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和作者一起看那摇曳的烛光,一起听那“咯咯吱吱”的响声。
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过年期间总有一副画面让你感到幸福,总有一幅画面值得你用文字书写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
三、表达感受
在行文过程中,我们还要写出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写出“我”的真情实感,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我们内心也会有着情感的波动,可以是团圆的喜悦,可以是相逢的欣喜,可以是辞旧迎新的憧憬,也可以是年味再淡去的感慨。无论是哪种情感都值得我们书写下来记录下来。
比如梁实秋先生的《过年》就以坦率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儿时对过年的真实感受:“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的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儿。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在这里,梁实秋先生就以儿童的视角,以幽默调侃的口吻描绘了过年的习俗,传递出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过年的真实感受。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要写出真情实感,既可以表达出对家乡、对习俗的赞美,又可以抒发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亮子有话】
先从“习俗”说起,习俗者,风俗习惯也。是一个群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形成的习惯,与当地的山川风物、人情风俗有很大联系,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比如冬至这个节气,南方汤圆北方饺子的习俗,是和地域饮食习惯分不开的。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而南方大多爱吃大米。所以,在采集素材方面,一定要紧扣“习俗”,有必要的话,可以问问当地的老者。另外,一定要注意家乡独有的,比如我老家桐木,对腊八粥倒是没什么要求,包括小年也没有什么,但腊月二十四送灶神爷,是很重视的。我娘总是要烙馍,家里人每人一份,就算我们不在家,都要留着等我们回去吃,说是供果,吃了无病无灾的。我想,旬阳县城虽然年味比较淡,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一定会有其特有的习俗等你去发现。
再者,行文时间可以再聚焦一点,不必从腊月开始写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如果你有足够多的家乡习俗可以写的话,还是建议你选点展开,比如年夜饭,零点仪式等。
第三,选好点后,一定要写好人物的活动,就好比拍照片,先拍一个全景,然后有些镜头必须要特写,比如大年夜必须出的菜,必有的开吃仪式等。
【牛刀小试】
子诺同学:小城过大年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太极城。自腊八后,整个街上都非常热闹,大街小巷都被卖东西的人占据了,卖对联、卖花的、卖各种各样年货的,应有尽有,街上满是人,围的水泄不通,连走路都得一步一步往前挪。
一到腊月二十以后,婆婆就天天到菜市场上去买菜,还要炸麻花,蒸馍,卤肉,还要打扫卫生,整天忙的不可开交。
到了大年三十,就是除夕,早上起来穿上新衣裳,贴对联,贴年画,挂灯笼,红红火火,张灯结彩,整条街都充盈着年的味道。这一天我最期待的就是我婆婆最做的年夜菜了。我婆婆对年夜菜的要求很高,首先菜必须是新鲜的,还必须有一道菜——糖醋鱼,从我开始记事起,年年就有一道糖醋鱼,虽然年年吃,可是我感觉我从来吃不腻,咬起来鲜嫩无比,吃起来酸甜可口,尝起来外焦里嫩。婆婆说他还象征着年年有余(鱼)。我们家的传统是炒菜,爷爷平时很节俭,但这时,他却总是嘱托婆婆多炒几个菜。每当这时,婆婆总不免故作惊讶嘲弄爷爷:“铁公鸡也晓得过年啊!”“过年过年,年年有余嘛……”其实厨房里的菜早已是满满当当了。
就算再多,婆婆总不忘传统老菜——炸“莲菜盒子”,尽管对于我们小辈来说,不是特别稀罕,可婆婆却说,这莲菜盒子,不仅寓意好,还藏着她味蕾里最美好的记忆。
年夜饭上,首先上桌的是凉菜,婆婆年前卤的肉就是主角了。饱食了各种香料的卤肉,再搭配婆婆秘制的 “醋汤汤”,简直是极佳的开胃菜啦。
吃完年夜饭,照例要守岁,要一直守到新年钟声敲响。以往县城没有禁放烟花爆竹时,新年一定是在璀璨烟火中开启的。有的等不及到整点,从十一点五十多就开始独奏,十二点一到,各处鞭炮齐鸣,“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礼炮、礼花在小城的夜空,汇成新春的绚烂。
今年小城禁放烟花爆竹,但有“两城灯火列星岸”的璀璨,静下来的小城也别有一番韵味。
我们这些怕熬夜的小孩子一醒来,婆婆包好的饺子就下了锅,有性急的,自己拿漏勺开捞了,等饺子一端上来,大家都敞开了吃,希望能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就连我也不例外,毕竟谁不希望能财源滚滚来呢。
小城的年,就这样年复一年,忙中有乐,热闹又喜庆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