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大人觉得孩子吃太少,饮食习惯差已经是老掉牙的问题,连带一串后遗症:不长高、不长肉、营养不良、头发黄、多病痛、病难好……
春节,就是比日常放大镜厉害100倍的显微镜,一切问题都被无限放大不止100倍,家人的焦虑紧张也同时膨胀,后遗症就是:每十分钟点出不好好吃饭的各种弊端。
对于可乐这种胃小,排空速度快,无法很好地在童年跟上成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的孩子无疑是比较吃亏的。从小就非常自主清晰自己喜欢吃什么,这个时候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这无疑也是吃亏的,最后都被冠上“不乖”之名。曾经有一个笑话:一个孩子非常疑惑不解问“为什么大人都不挑食?”,答案是因为大人都选择自己喜欢吃的,包括进食时间。
作为吃饭特殊户的妈妈(我)无疑是需要足够的心量去陪伴和支持他走过童年的每一顿饭。在吃饭这个事情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和时间去弄明白,也走过弯路诸如营养调理、中医调理增加食欲,自然后果法整治不按点吃正餐此类方法,以下省略一万字的血泪史。最终,我回归到了人的天性中去观察可乐的吃喝。大自然生命的设定就是如此奇妙,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代谢节奏,即使是同类物种都有个体差异,有自己的需求量,通过生活日复一日去习得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成长模式。唯有顺应天性,才能获得最匹配的成长。
有些个体天生胃容量比较大,一次进餐足够多的量,在第二次进餐时间来临之前有足够储备去挥霍,这类孩子一般比较受爱戴,能够定时定量吃饭,中间加餐次数也少。有些个体天生胃容量比较小,排空速度快,俗称的小吃多餐,运气好的时候可以碰上成人设定的一日三餐进食时间。运气不好,碰不上大伙进餐时间,唯有中间加餐,但食量不大,这类孩子一般让大人甚忧。我大半年前开始观察可乐进食,以一个月的时间来看,会有半个月的时间是吃得特别好,就像储备过冬一样,剩下半个月一般进食量比之前少,再半个月又恢复,一般是这个节奏,也许他的胃就是这种代谢的节奏,专属他自己这个阶段的生长线。外部因素影响吃喝有运动量和情绪,活动量足够大玩得开心心情舒畅准吃得好,即使吃饭前半个小时吃了面包,吃饭时间也能继续吃。而且可乐还不受一切威逼利诱,吃就吃,不吃就是不吃,这又是比较吃亏,一般会被定性为“被娇纵”,而他妈妈(我)就是娇纵的元凶。
抓到这进食规律的我其实真实身份是“套路王”,顺应天性的后备策略是在家多准备粮食,面包、糕点、玉米、麦片、水果……以防加餐时候派上用场。《人类简史》书中的一小部分说到原始智人被小麦纯化,更支持我这一份“套路”的执行。进入农业社会之前智人是搜集者,以中国地区来说搜集者不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以搜集到的任何食物作为当下的正餐。也许早餐是水果,午餐是打猎的肉类,晚餐是搜集到的杂粮。只是后期进入了农业社会被小麦纯化,智人成为了农民,米饭作为主食是人类历史发展带到今天此时此刻的习惯。如果以食物多元化,均衡营养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前者(智人是搜集者)时期的饮食习惯比较合适身体发育所需要的均衡。因此,我大胆让可乐不一定每餐以米饭为主食,当然也不是零食为主食(即使在家人的眼里可乐算是零食养大的娃,哈哈)。顺应他进食的规律后,确实比以前我麻木去拓展他的食欲,监管他的进食时间效果好101倍!与他自己比抱起来是越来越沉,小脸圆嘟嘟的(即使在家人眼里他一……直是矮!瘦!扁!哈哈)。每月储备过冬时期吃得少,脸会瘦下一些,但总体向上是我们的目标。身高嘛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就是遗传占比较大的影响因素,所以,是我亲生的!
适逢过节加上生病感冒就更好理解可乐那踩干丝似的进食情况,只是弄得可乐爸爸、奶奶、公公、婆婆都一直在为他捏汗屏气,心里顶着千斤顶,脸上全写着“担忧担忧好担忧”,生病又没能吃饭,可乐每咳嗽一声都为他们的心里加一道砝码!一切都是爱孩子。我比较幸运,春节前也彻底地病倒,口是尝不出正常味道,甚至觉得有苦味,食欲跌至零点,所以说感同身受了一番,确实不怎么想吃。由于这样经历过,心里略微比家人淡定些,唯一策略就是等待。待胃口恢复,待春节的丰盛糖果盒都收起来,一切回到“日常”。
昨天晚餐我瞄到有好转的兆头,自主吃了好些青菜,菜略咸,估计尝出了点味道带动食欲。今天早上早餐喝了半碗麦片和薄餐,离“日常”的日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