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三次涉足东莞地界。第一次是爬银屏山,第二次是访林则徐禁烟池旧址,而这回属于偶然。
那天离开泮沥村,继续西行,原计划访黎光村,因骑过了头,又不想返回,才就近发现了谢岗村。从地图上看,该村四面是水(塘),如一小岛,房屋环列,整体形如一龟,判断是一古村,后来所见,果然如是。
据了解,谢岗村隶属东莞市谢岗镇,约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最早由谢氏先祖谢豫堂从南雄珠玑巷迁此立村,占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以谢岗第二十世先祖仁斋公为主要建设者。古民居建筑群依山岗而建,中间高,四周渐低,四面环水,形如灵龟,北饮潼湖,三山陪护的格局,同时缔造了“一街连八巷,五座禅院、六处书房、九门十三更、二十四宗祠”的盛况,因古村落布局以“八卦”之学说立村,故又称“八卦村”。
八卦村整体以崇文里、兴隆里、尚德坊、青云巷等八条青麻石巷为主要进出通道,居民房屋以24方位排布。岭头顶形如罗盘,上有一条约百米长的岭头街,宽近三米,由青麻石铺设,两边商铺众多。在康乾盛世、民国,乃至解放初期,岭头街都是谢岗周边地区最为繁华的水路货品集散地。
由北面路口进来,以逆时针方向绕小岛主路转了一圈。首先见到的是“谢氏大宗祠”。
据了解,谢氏大宗祠曾是谢岗村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村民议事的总部,位于谢岗村东北方向。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只建有一进。清朝年间续建前中两进。2004年重修。砖木结构,瓦顶船形四角豹尾飞檐,狮头鳌尾神兽镇守屋脊两边。楠木大门,上悬“谢氏大宗祠”木匾。乌黑云石门墩。大门联曰:淝水肇基传司马以启南雄衍支流于百粤,凤毛接武由弋阳而分东莞振斯羽于万年。中进屏门悬有“是宪堂”堂匾。
由谢氏大宗祠继续向前约二十米,有一历史建筑——谢岗村内环路235号祠堂,建于清代,曾作为樟木头人民公社。檐下雕花封檐板为灰塑,比较特别。
继而先后经过牛门巷、郡塘公祠、尚德坊、崇文里、兴隆里、清云巷、宗智公祠,最后来到路口边的谢岗管理区老人娱乐中心。
其中最感兴趣的,当是尚德坊、崇文里、兴隆里、清云巷这几处。
先来学习一下“里”和“坊”。
“里”是会意字,本义指居住之地,引申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里又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引申指街坊、家乡。
由此想到多祝镇安和市门楼对联中的“大里门”,可见“大里门”中的里,也是指街巷,或泛指整个安和市。
崇文里、兴隆里中的“里”,当是街巷之意。崇文、兴隆,也许没有实质,但起这样的名字,显然包涵有良好的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坊”,本义指街巷、里弄,后引申指牌坊,又转指古代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即作坊。现代话说,就是店铺,如茶坊,即茶馆。又如油坊、染坊、磨坊等,皆指店铺。“坊”在隋唐时期,又指官署名,如门下坊、典书坊等。
这里的尚德坊之坊,当是街巷之意,而非指这里有作坊、店铺。
中国文字,一字多意。我想,外国语言或没有这样的丰富属性。譬如英文单词,一个单词往往单指一个意思。从这种对比,反应出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文化特征的背后,体现了人的观念习惯价值观等等的不同。譬如,美国人直接,而中国人含蓄。一字多义,就体现了含蓄。
在尚德坊、崇文里、兴隆里巷门旁边,各设有一小庙或神龛,里面摆有观音菩萨、财神等塑像。可见,谢岗和惠州地区乡村这一点是相似相通的,那就是庙宇供奉广泛。
而兴隆里还保存有一座比较完好的门楼。门头横搭一条石,上嵌有一方红砂岩石匾“兴隆里”。门两边墙上,右边嵌一神龛——“福德神位”,供的是土地神;左边嵌一块碑,镶有红砂岩边框。碑刻字迹正楷清晰,读了读,有少许字句不清不明,希望有朋友来指正补充,但整体还可读明白。大概是说兴隆里街道雨天泥泞不便,乡人筹资修路,为传此件公益美事,使兴隆里名副其实,特为勒记。可见早先是土路,后铺成石巷。像类似的碑刻,在惠州地区乡间也不难见有。这块碑是民间的,也有的是官方的。譬如惠东棠阁村老圩门楼有一块碑刻,就是官方的告示,但性质差不多,都与民生相关。俗话说,口说无凭,立字为据。像这样的碑刻不仅起到实际作用,保留下来便成为当时当地人们生活文化历史的见证,是很有意义和趣味的。
现录如下:
伊古修桥整路行道,奉为美谈,矧(shěn,文言连词)廿五家之内尤为比户而相親也。*里颜曰:兴隆先世聚族于斯,历有年矣。熙来穰(应是攘的别字)往,衢巷原属坦平,**伤践履于牛羊,阴雨不免泥塗之辱。丁酉夏,里人醵(jù,聚集,凑钱)金缮筑,称蒙厚薄,㒺弗(罔弗,无不)忭(biàn,欢喜)舞以*其成,于是履道者复占坦坦,遵路者共叹平平要之,善始尤期,善继观我,尤欲观人,吾愿一乡善士,易坎窞(dàn,小而深的坑)而康*,将以斯里为先,*互相示我周行而家于斯者,更需继继绳绳(成语,意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叠庆充闾以光矅乎,兴隆之气象也,岂不美哉,爰是乐为之序。(注:括号部分添为解释。带*号,指未认出的字)
文后刻有捐银人及银额,从银叁拾伍两到银伍钱不等。
道光年间,一两银相当于人民币200元,那么,叁拾伍两到伍钱,相当于7000元到100元。
落款:“道光拾柒年岁次强围作噩孟冬中澣春霖堂老人谨识”。
道光拾柒年,即1837年,距今有188年。
春霖堂老人也有“捐银半员”,这个半员是多少?
从捐银额与现代来做一个比较,似乎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当然,这样的比较仅是参考,时代不同,不可划等号。
从街巷起名和碑刻文也可以看出,其中不乏文人志士。而今地名,自觉多不比过去文雅。这种文化弱化,是不是反映了现代人特别注重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呢?
至于八卦村岭头顶及岭头街,因兴隆里等巷草木繁盛荒废,未见有坦途,所以并没有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