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的人有许多,会读书的人却不多。
朋友小A连续N年报名某国家级证书考试,每年都是交完报名费,就把书扔到了一边,报名时信誓旦旦,查分时寥寥无言。
问其原因,她说:这么厚的书要看到什么时候啊?这么多的内容怎么记得住啊?……
想必这是许多身在职场想要深造的人士的通病。恐惧看书或者就算很努力地看书,到头来还是什么都记不住。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开篇即言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然后引述了几段论据来论证,即使家里的书汗牛塞屋,真正为己所用的又有多少呢?书到用时方恨少,收藏再多的书,也不见得代表家里的主人是个会学习的人,读过再多的书,谈论起来却忘得一干二净,也只能说书读到“姥姥家”去了。
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人都懂,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掌握真正的读书要义,变得越发重要。否则书读的越多,反而变成了浪费的时间越多。《高分读书法》的作者西冈一诚,本来只是一个成绩排在倒数10%队伍里的学渣,通过改变读书方法,一举在第二年复读时以全日本第四名的成绩考入东京大学。
学渣变学霸,作者现身说法,在书中将读书方法倾囊相授,与其羡慕各路学霸逢考必过,拿证拿到手软,不如跟着作者来学习这种高分读书法吧!
改变坏习惯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许多人拿到一本新书后,就从头开始逐字逐句的阅读,甚至还在一些词句上划上标注线,看起来是非常认真,可当被问起这本书表达了什么时,对方却只能把脑子里作者的原话原封不动的复述出来,甚至连复述都很艰难,此时只能得出结论:这本书你并没有读懂。
不管对细节理解的有多深,如果不从宏观视角看见书的整体脉络,就无从看见作者成书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很容易造成了自己已经读懂了的误会,实际则是浪费了自己宝贵的读书时间。
如今很多人会通过读书的数量给自己打鸡血,规定自己在某段时间内读够多少本书。一年内读满xx本,仿佛就成了励志大神。其实读多少本不重要,关键是输出了多少。读书是输入,总是输入却不输出,那不就是狗熊掰棒子吗?学会从整体视角整合读过的书,才能够举一反三。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检验自己是否读懂呢?
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到了什么。这才是读懂的开始。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连作者在表达什么都不知道,当然不能称之为读过。
所以你以后可以经常问问别人,也可以这么问问自己了:“最近读了什么书,能和我分享一下吗?”
摘要法与推测法——双管齐下
在能够用一句话描述一本书表达了什么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始举起火把在书本的世界里行进了。摘要法是把每个章节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在头脑中把信息加工成自己的思考成果。推测法就是在通读之前的章节摘要后,写出自己的预测,随后在完成新一章的摘要后,检查自己猜对了多少。
大师钱钟书被奉为记忆超群,过目不忘,他本人却说过其实并没有那么神,他只是肯在读书上下功夫罢了。他会在读书时做很多摘要,并不断增补,这个习惯伴随了他整整一生。所以,如果只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了,那无疑只是去接收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大脑里既没有被加工,也很难被储存,所以看完就忘,读书就变成了消遣,对自己并无任何帮助。
那么第二个问题又来了,如何让信息在大脑里被加工呢?
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看书。动笔的过程就是跟大脑链接的过程。在笔记本上或者在书上的便签中写下每个章节的摘要或是感想,挑选出作者的核心观点,这就像是吃掉鱼肉,保留鱼骨的过程。对,鱼肉就是作者为了论证观点而添加的案例和素材,而作者的整体核心观点就是那个要在读书过程中寻找的鱼骨。
每个经历过考试的人都知道,每张考试卷都会有重点,那么通过做摘要的方法,就可以清晰准确的找出重点!切忌不要被鱼肉的鲜美迷住了而忘记自己阅读的目标哦。所以在阅读理解时先看问题,在已经大概了解的前提下再阅读就会事半功倍。
角色变身——不能只做读者
西冈一诚在书中有个很好的比喻。摘要是线索就像火把,假设是地图,而且是自己的专属地图,伴你在迷雾中走近目标。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阅读目标:为什么读?
翻开一本从未看过的书,就要给自己定立一个阅读的目标,同时看看自己处在什么阶段,给自己设置一个起点。在读的过程中,不断修改目标,更新地图,以终为始。书是为了让人走的更远,火把只能照亮有限的区域,要想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就要读离自己“很远”的作者的书。
采访式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做读者,无法为己所用,我们还要成为记者!记者不会对书中的内容全盘接收,随时准备提出自己的质疑。毕竟优秀的读者,才能问出优秀的问题。这又应了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不加思考的全盘接收,很快变成了“书呆子”。这里作者还特意指出读书时身体前倾,姿势要对,因为你这才是记者的姿态嘛!
要知道人的大脑虽然经过亿万年的进化,理性脑永远没有情感脑丰富。保护好自己在面对书时的感受和疑问,好记者比好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更近”。
这里作者又教了一招小技巧:做疑问便签。将问题与答案用同样的符号标注,日后回看就会非常方便。是不是突然觉得就算读大部头的书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可爱的海马体——检视阅读放大招
大脑是工具,不是容器。为了让自己不要单纯的被作者带节奏,选择同一个领域的多本书同时阅读将会更好的占据主动权。最简单的检视阅读就是查字典。大脑的海马体会把出现次数多的事物划分为重要事件,储存在大脑的长期记忆中,而出现的少的就很快会被忘记啦。利用大脑的这一特性,同时读两本甚至多本相关的书,非常有利于形成很好的复习效果,并且更加有利于从多个角度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这里有两个很实用的方法:平行阅读和交叉阅读。简而言之,平行阅读是在两个同领域的书中找不同,交叉阅读是在两个不同领域的书里找相同。
读完整整一本书,发现干货实在是太多了,各种读书小技巧已经让我跃跃欲试,幸好现在学起来也不晚,谢谢西冈一诚教会了我:真正地会读书,才能成为快乐的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