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应该知晓的人性法则
第一法则(静态法则):精神的安全性法则
安全性法则是人格系统的静态法则。
为了确保精神的安全,维持人格系统的平衡,人会以自我为中心,会固守原有状态,人开放性受他的安全感状态影响。
安全法则定理
1.人的开放度受平衡系统的结构影响,安全感弱,人对外界的关注度会降低,性格趋于内向,相反,安全感强,人的开放度就会高。
2.安全性法是人的自然法则(原生法则),它隐藏于人性深处,决定着人的人格走向、价值判断和取舍。
第二法则(动态法则):存在感法则
存在感法则是人格系统的动态法则。
存在感是人格系统的基本需求,它要求人以自己的方式不断获取适量信息使自己处于清醒状态。
内驱力法则定理
1.人格系统内部的动力(内驱力)源于存在感驱动下产生的特定意向性状态。
2.内驱力是人格系统的驱动力,是人的精神存在的原动力。一切精神现象背后都有其心理需求,需求产生动力,形成内驱力。
3.真相
人对真相的需求源于系统平衡与存在感需求的交互作用,真相限制了人的幻想,给了精神边界。为了追求真相,人不得不保持开放姿态,不断调整认知,寻求自我与外界的统一。
4.幻想
幻想服务于系统的平衡需要。在存在感需求的驱动下,系统为保持自我平衡,在外在信息不足时,会制造人为的幻想。幻想弥补了真相的不足,让精神能在自由状态中不着边际。
第三法(平衡法则):反向运动法则
人的内部结构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当人过于封闭或开放,使原有的系统平衡维系不下去时,内在就会产生反向运动的需求。
反向运动法则定理
1.反向运动在静态法则中表现为心理匮乏状态与精神现象之间的反向平衡。
2.反向运动在动态法则中表现为系统无法承受某种极致状态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四法则:系统优先法则
在系统平衡需求与存在感需求相冲突时,人格系统会根据人的原始平衡方式不断推动人的精神持续运动,产生正常或异常状态。
系统优先法则定理
1.系统优先法则下,人格系统的稳定是第一位的,即使是异常状态的稳定。人格模式受早期成长环境影响,后天发展受修养与觉知力的影响。
2.人的天性决定了人之为人之基础,离开人的先天机能一切无从谈起,因此,人要从“心”出发,免于异化。
3.人内在的合理性是主观形成的,与之相异或相反的教育和管理会使人产生压迫感,系统优先法则是建立反抗压迫的基础之上的。
第五法则:依附性法则
精神不能自在自为,其必须通过比喻、象征的方式表现自身,必须通过象征物演绎自身。
依附性法则定理
1.人的精神成长有其伴生心路。
2.超出个人理解范围的认知会导致自我迷失。
3.人必须在对内在和外界的反复梳理中获得成长。
人性概念
1.人性
人性是指人特有的反应方式,是人的存在感与自我平衡系统产生的人类共有特性,表现在人的文化现象中。
2.人性化
人性化是指人的文化发展符合人自我发展的需要,能让人在维持人格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存在感与安全感的平衡。
3.文化
文化是人的精神表征,是人的集体意识的产物。人通过象征、比喻、联想、指代、命名、推理的方式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一旦形成便进入自我循环的再生状态。
4.人性心理分析
人性心理分析致力于透过文化现象还原人性规律,在个人与集体、意识与文化之间反复梳理,掌握人的精神运动方式(意向状态),继而通过意向分析找到人的困惑产生的原因,帮助人在精神迷宫中找到脱困的路径
原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