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总是会无意识地去挑剔老公,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对,除了抱怨就是指责。殊不知,否定,对一个人的伤害是很大的。男人需要的是一位尊重他的老婆,而不是需要一位教条他的老妈子。当我学习心理学以后,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对老公来说,并不是助力这个家越来越好,所以我要改变。好在,我有一位中国好老公,脾气相当好,也不与我这等小女子一般见识,总是用他的包容感化着我,我改变也就越快了。
学习心理学以后,再回头去看自己的原生家庭,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最不喜欢的父母的样子,长大后,你却成了他(她)。我妈妈就是一位爱指责、抱怨的人,对我爸爸对我们这些孩子,她总是各种挑剔,控制欲也强,所有的事情总想按着她期待的样子去完成,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又不是她,所以,她就特别累,别人做的不满意,那就只能自己多干活了。可怕的是,她根本意识不到她这样的行为已经深深复制给她的孩子了。
非常庆幸自己这几年接触心理学,一直在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一直在做调整。否则,无意中,我就会把这种模式传承给我的孩子,想想都觉得可怕。一个经常被指责的孩子,她是不会有自信的,做事情总会小心翼翼。她更多的注意力是在:别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而且会害怕出错,一出错就会进行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永远做不好事情。
记得有一次我去做线下课程助教,因为我的疏忽,出现了一点意外,当时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十分紧张,也很自责,觉得自己没把事情做好,连累了其他伙伴。好在,我很快就转化了自己的自责,情绪也慢慢平静下来,就没有再出差错了。经常受指责的孩子,还会有一种情况发生,就是会一直折腾,一直想要证明给父母看,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能行。这样的孩子,有的折腾成功了,也有的却无论如何,就是无法成功,因为潜意识的声音埋太深了:你就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孩子。
其实,当父母有一方比较强势,孩子本能的就会想去保护在她眼中比较弱势的那一方。就像我,我总是替我爸爸去说教我妈妈,无论爸爸做得好不好,我都是站在爸爸这一边。如果从系统排列角度来讲,我其实已经越界了,我已经不在自己做女儿的身份上,而是去到了妈妈的妈妈的位置上,犹如以外婆的身份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序位其实是错乱的,我就无法做我自己,我也无法享受做为一个孩子享受到父母给矛的关爱,这份关爱,我会接收不到。
一位收不到爱的人,是无法给出爱的。这几年来,身边总有好多人和我说,她们收到了我满满的爱。但是,我总觉得我并没有给别人爱,我也没有爱可以给出去,我也不会、也不懂如何去爱自己。经过不断学习,我现在能感受到爱了,特别是看着熟睡中的孩子,感觉自己那满满的爱,都快溢出来了。
不是有一句话吗?幸福的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疗愈。祝愿大家都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充满爱、充满允许、无条件被接纳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