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退休后,把老家乡下的小院子整理出来,大部分时间都呆在那里。她说,回到乡下,才能真正感受到与自然的连接。
村子里过去有很多老窑,烧的都是些生活器具,大到储水的缸子,小到装盐巴的小陶罐,调蘇料的小碟子,无一不是以用为目的而制造的。工匠在制作时自然是把结实好用放在首位,好不好看是其次的。
村子里的土陶罐很多,主人弃之不用的都横七竖八的堆放在各自院门口。朋友捡了一些回来,摆放在自己的院子里,没坏的插上几枝野花,坏了漏水的就放在某个角落,完全是那种不争不抢,朴素安静的无我之美。
屋檐下有一个看上去有些年代感的脸盆架子,这样的东西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都见过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用。
朋友说,这是一个老乡送她的,据说它是老乡的母亲上世纪六十年代结婚时的陪嫁。现在的农村家庭,已经用上了整体洗潄台,这样的脸盆架早就被淘汰出局。
但是,看到这样的物件,总会勾起我们这代人内心深处最熟悉的某些东西,很难不被它吸引。尽管它简单质朴,外层的涂溙基本上驳落得看不到影子,但我似乎还是能够窥到曾经的它和主人之间的那份交集。
好的作品都是天然而无我的,工匠通过自然的意志来制作器具,把自我融于生活,这是一种深刻而谦卑的美。
而现代人在赞扬一个东西“很有设计感”的时候,其实正好偏误了对于设计的理解逻辑。好的设计应该是看不见设计的痕迹,没有执念,没有“请理解我在做什么”的那份焦虑。
很多时候,贫乏或平庸的美都会出现在那些看起来很有技巧去设计而成的事物上,因为做的过多,你会看到近似疯狂的飞扬跋扈。技巧的堆砌,表面上的热闹反而掩不住内在的空乏,从而偏离设计的初衷。
一个做摄影师的朋友说:我发现如果我爱谁,拍出来的照片就温柔,也就是说,温柔的画面,是能够在信任和有爱的时候自然流淌出来的。
我们是否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被要求摆出这样那样的poss拍照的时候,自己总会觉得很别扭。反而是那些不经意间的抓拍,或者是当人与景发生自然而然的连接,情绪由然而出的时候,拍出来的照片才是最好最自然的。
设计也好,拍照也好,教育也好,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是做得太多,也就过了。
见过很多焦虑的家长,被各种自己都理解不了的所谓教育理念牵着鼻子走,摆起一个优秀设计师的架势,去打造这辈子最重要的作品——孩子,梦想着孩子能够成为自身意志的反射。可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生命都来自于自然,并带着不可知事物的意志。
如果孩子人生真的可以由父母设计,那么,作为设计师的父母,也就成了孩子的起跑线。那么,设计师的水准,是直接影响未来作品的呈现。
反观我们的小时候,大多数的父辈都是没多少文化的人,而最终让大家拉开差距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努力、眼光、机遇之外,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信任,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然绽放的空间环境。
如果不知道做什么就什么也不做,因为不做比混乱的做好很多。
自然天成而不刻意,也是美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