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带米宝出去吃饭,坐在靠墙的座位上,邻桌坐着两位女士,其中一位女士带着一个活泼的小男孩,大概2岁半的样子。两位女士看上去应是许久未见,她们一直上身前倾,热切地聊着什么。小男孩早早吃饱后,就在座位上爬上爬下,自己玩耍,倒也安静。
不知什么时候,小男孩爬到了靠墙的沙发座上去,沙发座与墙之间有个装饰灯带,里面装着明亮的灯管,灯管上面覆盖一层玻璃,玻璃被灯管炙烤地很烫手,小男孩子就在这个灯带上爬行。我刚要出声提醒,餐厅经理就过来了,温和地对邻座女士说,您好,您的孩子在玻璃灯带上爬,那里有电,有危险。邻座女士倒也有礼貌地对餐厅经理道谢,转身把孩子抱下来,并且说,你看,叔叔都说你了。
过了一会,小男孩趁着妈妈不留神,又爬上去了,喜滋滋的。一位服务员路过,走过来对邻座妈妈说,您好,我们的那个玻璃是普通玻璃,不承重,容易碎裂的。这时邻座妈妈答应了一声,转身抱下小男孩说,你太调皮了,阿姨都说你了。
又过了一会儿,小男孩光着脚丫,又溜上去了。我对邻座妈妈说,那个灯太亮了,孩子在上面爬行,总盯着灯对眼睛不好。邻座妈妈烦躁的看了一眼孩子,转过身去把孩子抱下来,在孩子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两下,对孩子说,你太讨厌了,你看隔壁阿姨也说你了。
大人们总觉得孩子们小,什么都不懂。实际上,他们都懂得。孩子们天生就是逻辑推理高手。从刚出生开始,他们就在密切的关注着周边环境,观察大人们的习惯,牢牢地把大人的动作行为和反应记在心里,从而推算出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这时候,他们对世界很好奇,但是探索世界时候,还是很谨慎的。
等到2岁以后,孩子们可以摇摇摆摆的走路,接触的世界变大了,他们也积攒了一些社会经验,觉得一直都挺安全的,就会积极探索周边未知的环境。这时候,他们对自己特别有自信,却又特别缺乏社会经验,说话又说不出来,行为上特别固执,想要做什么非得做什么。哪怕在大人眼中,这个行为充满着危险,孩子们也非得尝试一下。这就进入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
这时候怎么办?这时候是最棒的安全教育机会了。
我对米宝说,小弟弟在上面爬,会遇到什么样儿的危险呀。米宝,认真的想了想说,第一,灯太亮了,会弄坏小弟弟的眼睛;第二,里面有电,电很危险;第三,玻璃很脆,碎了会扎破小弟弟的手,会流血。然后,我说,米宝,你总结的非常好。你能告诉小弟弟一下,让他别再爬上去嘛。
隔壁小男孩屁股上刚刚被妈妈打了,小家伙还委屈着呢,米宝就拿了几张餐巾纸,过去给小男孩一边擦眼泪,一边把她想到的危险告诉小弟弟。邻座妈妈跟闺蜜之间,也停下来聊天,听着米宝的话,跟自己孩子说,你看姐姐多懂事儿,知道这么多道理。
哪儿有那么懂事儿的孩子呀,都是遇事儿一件一件认真给孩子分析,她才能懂得这么多的。
报纸上经常说,某某小孩儿走在井盖上掉下去了。于是,我也很担心,就跟米宝说不要踩井盖,米宝问为什么,我说井盖底下是个黑漆漆的大洞,里面有有毒的气体,小孩子掉进去就会死掉。刚好,过了几天,小区外面的市政工人在修下水道,把污水井盖给揭开了,气味特别难闻,行人都远远避开。我倒觉得是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拉着米宝走到井跟前去看看,哦,果然黑漆漆的,果然气味很难闻,米宝受不了拉着我走了。从那之后,请她踩井盖,她都不会踩。而且,她还提醒我们不要踩。
回头看邻座妈妈,孩子在灯带上爬来爬去,旁人三次提醒,都被妈妈简单概括成,你看,别淘气,别人说你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观念,不要乱尝试,别人要说你的。而且,还会莫名挨妈妈几巴掌。也许,长大后,这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无法无天什么都想试试;也许,孩子的好奇心就慢慢被打击下来,什么都不敢尝试,唯唯诺诺。这完全是一种没有逻辑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以后摆脱不了妈妈教育方式地影响,那么成年后也不会成为一个逻辑很好的人。今年年初情人节的时候,看到一个新闻,有个男生跟老师求爱不成,脱光了躺在大街上乱滚。这是什么逻辑?
家长们大多有一个心理,我也常常有的,就是孩子还小,长大了就知道了。其实,我们日常接触的成年人中,不讲道理,没有逻辑,任性胡为的巨型婴儿有很多很多。可见,长大了并非什么都知道。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指点,自己也没有自觉自悟地能力,长大后神志混沌未开,做事儿做人糊里糊涂,让人觉得非常惋惜。
这个世界未知的事儿比已知的事儿要多多了,有太多太多的事儿,我也没有接触过,第一次做妈妈,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面对越来越多的未知,左不过是见招拆招,一事一议。
我的逻辑也不是很好,但旁观这事儿后,我也要时时警惕,不能像邻座妈妈那样用混乱的逻辑糊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