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初中以前,和同学打闹着玩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跳皮筋,一窝人到处游荡,乱说话,闹脾气了互相推搡,抓掉发皮筋,一副泼妇的样子,毫不在意周围有没有人,也不管她们会怎么评论我们。
好像是从初一开始,和小学的同学分开以后,也许是因为学业开始变得繁重,也可能是内心并没有很主动得想开始新的交友,这件事开始被落下了,很多时候,别人在谈论娱乐八卦,我也听到了,但是并不想插嘴,有趣的玩笑话时,也会笑笑(庆幸),但是还是不想参与对话。现在有时候想起来,并不是别人疏远了我,或许是我给自己筑造了一堵围墙,将自己牢牢困阻。而那时也并不压抑,因为经常傍晚回家可以和家人聊天。至今,还是不敢相信一个人可以不和别人交流得活下去,如果几天没有开口说话,心如死水,整个世界都应该会暗淡一些了,我猜想很多抑郁症患者的患病因素之一或许是因为孤独吧,明明周围的人都很快乐的生活着,明明和他们的距离很近,明明看起来有很多伙伴可以一起倾诉,但是不想说话,把很多想法放在心里,认为想过即说过。然而这种做法比真正从嘴巴中发出声音所得到的愉悦感都会少很多,甚至没有。时间长了,这种孤独感会更沉重吧。
现在的我,我开始接受自己,以前也会经常带着羡慕的目光看着那些能说会道,自带光芒的人,好像时时刻刻都注满了能量。我也会羡慕那些人,怎么和身边的朋友可以玩得那么开(融洽),就是兄弟呀,闺密呀,把自己的知心话一句不落的全说给别人听,自己拿不定主意时也去找那个人,我身边怎么就没这样的知己呢,这也不是困惑,因为我知道答案,很久很久以前,我就把架通友谊的桥梁给截断了,我在孤岛一侧,不让他们靠近,我知道,是我自己塑造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我的性格思维方式(虽然和家庭环境和成长教育方式也有部分关系,但主要责任还是在我)
在大学之前,我也会看着舞台上唱歌演出的人,课堂上发表自己观点的人,那时候,我也想过,如果自己也有勇气和能力做着和他们一样的事,心情会怎样呢?在我周围的人,和我一起做事,谈心(真心)的人是不是会多一些呢?我就这样,还是做一个“懦弱”的自己,过完了我的三年高中生活,中间也曾压抑地怀疑过人生(还是在最亲的人的陪伴下度过了我当时认为很煎熬痛苦的时间)用现在的我去回顾那段日子,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我不够思维开阔,如果我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或许那时候我可以更成功地开导内心隐藏的抑郁的自我(或许是自卑)
大学第一年,在听心理老师讲一堂课的时候,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许多言语和观点感动着我,用这个词,可能太过于夸张了,但我依然记得我的眼眶是红的,如果当时有一起上课的同学看到了这一幕,一定会以为出什么大事了。我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很勇敢的,好不敷衍地做着自己,你可以在想要和唠叨不同的“别人”结束对话时,停止自己“编造”自己不想要表达的想法了,但是你还是得礼貌。现在想来,最好的朋友也不应该是两个人在一起,每分每秒都在讲话。如果你们能一起走着,或者一起伴着做着不一样的事,也不讲一句话,就那么安安静静的也不觉得尴尬,那关系也是不赖的。
我还是不喜欢讲话,以前我或许还是会埋怨自己“嘴笨”,现在的我,在私底下一如既往不说话,喜欢安静的做着自己的事。然而,这并不代表,当课堂上需要PPT演讲时支支吾吾敷衍了事,我选择了准备充分,把观点脉络以框架式地在台上讲出来。虽然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好朋友”“好闺蜜”,但是这不代表当身边的同学需要我时,像个隐身人一样藏起来,我还是会热情地做着自己能力之内的事去帮助“陌生人”,而我的室友们是我最亲切的“陌生人”,或许她们就是“好闺蜜”“好朋友”,有时候,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把这些标准提高了,其实我并不是一个人。而我确实喜欢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除了家人),总觉得这样更加自由在,也许是让我觉得自在的那个人还没出现(安慰自己),虽然很多人也是一个人,但还是觉得自己有些奇怪,也或许,是我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奇怪,但我发现自己没有原来的那么不喜欢自己。
有时候,我也会想,人多多少少还是“人格分裂”,我们都有像“人来疯”一样的场景,对于我,那段时间应该不会再有,它仅仅封存于我的记忆里。我们也有喜欢一个人默默品尝孤寂的时候,所谓的“让我冷静一下”。只是,后者也许会占据了我人生更多的比例。
有时候,也会开始等待,等待另一个人。甚至莫名其妙地开始相信因果,相信有一些安排(虽然很多时候命运是在自己手中),也许安排是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