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读写不分家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这两点结合起来,将书本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才能事半功倍。
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写读后感就是最好的办法。读后感就是把你读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并且把你读书的感想也写下来。
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呢?其实很简单,分三个步骤完成。
1.吃书。意思是抓住一本书最核心的要点。比如,有一本畅销书,叫《极简主义》。很多人看完这本书的总结是,“抛弃繁杂的、不必要的东西,过简单的生活”。
但这本书的“极简”是说,我们从思考到行动都要“流程化”,按规矩办事,不出乱子,这才是真正的极简。所以,读书不能想当然,必须真正读懂一本书的核心内容。
那么,如何把握一本书的要点呢?前面章节讲过,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法、摘录式笔记法、感悟式笔记法等,归纳核心内容。
2.找口。即找到写读后感的动机。
读完一本书,自己有什么感想,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些感想和启发,要么和现实结合,要么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这就是一个写作的“切囗”,通过切入一个话题,我们很容易写出打动人的读后感。
比如,看完这本《高效阅读》,你联想到,现在很多人因为阅读效率太低而饱受困扰,于是在读后感的开头这样写道:
在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大家都想通过多读书,来提升认知和学习技能。可读书慢,读完记不住,理解不了,是很多人遇到的困难。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效率,让阅读成为终身受用的能力?
有了这个切口,下面再来总结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写自己的阅读感悟,就会很自然,并且是有感而发。因为你结合了当下发生的事,写出来的感悟自然很接地气,这样读者也会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3.复盘
每一篇读后感,目的都是用书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切口问题。比如,刚才举例的《高效阅读》的读后感。在开头之后,接着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最后结合自己的体会,对书中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应用:
《高效阅读》这本书就系统地讲解了高效阅读的方法。通过快速阅读、精细阅读,一边读一边做思维导图,或者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快速理解记忆,提高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活学活用一本书的价值观,并把这种价值观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才算是高效的阅读。
阅读不等于识字,逐字逐句地读书,反而会影响大脑思考。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把一本书阅读三遍。第一遍快速阅读,也叫竖式阅读,眼光顺着一页书的中心轴往下看,抓住每一行的关键词即可。
第二遍精细阅读,通常一本书80%的内容都是简单内容,有20%的内容是难点。第二遍把时间主要放在这20%的难点上。
现在,你可以试着用以上方法阅读一本书,把书中的重点、疑点、难点都写下来,并且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不管是什么样的体会都可以写下来。
读写不分家,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升阅读获得感。这即是高效阅读的真正含义,也是本书传达给读者的价值观。